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3000米海底电缆敷设传奇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12-12-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多千米的高压线路,在陆地上蔓延了几个街区后,到了厦门集美区海域钻入海底,向东南方向潜行3.75千米,在厦门岛上岸。这是被称作厦门电力进岛第一通道扩建工程的海底电缆,已安全运行500多天,通过这条电缆,源源不断的电流从大陆输送至厦门岛。

  它的建设面临重重考验:如何穿越地形复杂的海底?海缆如何安全敷设?路径如何准确控制?敷埋时如何防止损坏?本报记者深入探访,为您呈现海底电缆敷设的全过程。


  “海在城中,城在海上。”是福建厦门的真实写照。厦门城市中心区域的厦门岛,被海水切断了它与集美等各区的联系,岛上所需电能全部依靠三个进岛电力通道输送。

  厦门电力进岛第一通道扩建工程与其他两条进岛线路不同,它起自厦门市集美区,止于厦门岛,横穿海域3.75千米。

  比起在陆地,在海底敷设电缆要面临很多挑战:海缆埋多深安全?海缆怎样在海中顺利延伸?

  为了解决此项技术难题,国家电网公司依托该工程在国内首次提出并采用了适合高电压、大容量、复合光纤海缆施工特点的先进技术手段,把3根重达350多吨的电缆和1根通信光缆逐一埋入3米深的海泥中,实现节省工程投资950万元。

  扫海:摸清海底复杂地势

  扫海是施工的第一步。经过勘探,电缆敷设路径主要由软质的淤泥、砂、粘土等组成,不会造成阻碍。但海床面并不平整,可能对施工设备和电缆构成威胁,需在施工前给海床做清扫。

  施工队员将扫海锚系在锚艇或者拖轮的尾端,锚艇拖带着扫海锚在敷设路径上行进,一趟又一趟,将海床上的牡蛎条石、沉船残骸等障碍物清除干净。

  扫海完成了,准备工作也只刚开了个头。要知道每根电缆都近4千米长,中间没有一个接头,完全盘在电缆盘上,每个电缆盘有350多吨。这样一个“巨无霸“,怎么入海呢?为此,施工人员专程找来了全国唯一的一艘电缆光缆敷设船,历时9天9夜从上海驶入厦门海域。

  船来了,还不能马上开工。海上施工作业受水文、风速等的影响很大,为了保证海缆敷设一次成功,施工队员多次试航,测量在不同环境下,敷缆船上各类机械设备施工所需的基本参数值,比如埋设机的行进速度、高压水枪的压力等。

  入海:有效避免海缆打结

  “这一工程中采用的电缆,直径超过17厘米,足足有成年人的大腿那么粗,是目前国内最粗的电缆。而且很重,每米电缆就有87千克。”负责该项目施工的厦门电业局基建工程师江慧聪告诉记者。

  别看电缆这么粗壮,其实非常“娇气”,电缆从电缆盘中引出来的时候,每退一圈,电缆就要扭转360度,容易扭结或打圈。设计者给敷设船加装液态马达的电缆盘,电缆盘能旋转地将电缆导出,避免了电缆打结的麻烦。

  海缆引出来了,还必须确保海缆“行走”的速度和船只航速、布缆速度始终一致,否则容易引起电缆紧张或松弛,也会对电缆造成伤害。为了确保敷设船上各类机械设备保持协调同步,施工队提出了利用先进技术系统和人为操控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施工机具同步控制。

  测距:风吹浪打不“跑偏”

  厦门海底电缆共包括3根电缆和1根通信光缆,每根都要单独敷设。由于电缆间距较小,不仅要确保电缆在施工中不受损伤,还要使4根海缆之间保持25米的设计距离,防止电缆重叠。

  这又是一个难题。“在海上,25米的距离是非常小的。往往一个浪打过来,都能把电缆推出不止25米。”江慧聪告诉记者。

  为了控制敷设距离,施工采用了精确的导航定位系统,把船位偏差严格控制在10米范围内。在面对较大波浪影响的时候,施工人员用慢速绞锚敷埋的方法,由施工船四个角抛出四个定位锚,再加上施工船前方由牵引钢缆、后方有自重约40吨的埋设机作为稳船锚,六个锚把施工船只稳住,靠收放锚绳来调整船位航向,有效保证了电缆敷设不“跑偏”。

  尽管施工船的敷埋速度能够达到每分钟8米,但为了能平稳地将电缆敷设下去,施工人员以每分钟1米的进度进行敷设,敷设单根海缆就需要3天左右。施工期间,船上50多名施工和监理人员昼夜不间断工作,吃住都在船上。

  深埋:潜伏海泥之下3米

  敷设在海底的电缆,除受到潮汐、波浪、冲刷、地震等海底物质的摩擦影响外,人类越来越频繁的海上活动也对海缆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干扰。同时,由于海缆运行环境及修理技术的特殊性,海缆一旦发生故障,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

  除了运用可靠的电缆产品之外,加深海缆的埋设深度,是避免外力损伤、保证海缆安全运行的最有效措施。所以,该工程的电缆全都埋入海泥之下3米深的位置。

  边敷边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项工作多亏了一件高科技武器——埋设机,由于能够准确地控制电缆的埋设深度,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所以它又被称为“水下敷缆机器人”。

  “水下敷缆机器人”像一架蓝色的雪橇,带着电缆缓缓入水,雪橇的前端还有个鸟嘴形状的巨型海底割刀和两把高压水枪,它一边在敷设船的牵引下在海底滑行,一边快速在海底“割”开一条深3米宽1米的海沟,将电缆放置在沟底。同时,利用高压水枪冲刷形成的高速水流,把海泥冲回海沟,将电缆埋进海泥中。

  此外,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敷设过程中,每隔1千米潜水员就对“水下敷缆机器人”的触地和整体姿态情况进行核实。

  海缆登陆的海岸还设立了醒目的禁锚标识,保护海缆不受船锚伤害。

  【 技术 】

  国内最粗电缆

  工程采用PPLP复合纸绝缘海底电缆,外径超过17厘米,每米重达87千克,是目前国内最粗的电缆。它采用2500平方毫米大截面铜芯、1200平方毫米大回流导体技术,送电容量能够达到600万千伏安。此外,与普通纸绝缘相比,它的长期允许运行温度由80摄氏度提高到了85摄氏度,可以降低海缆绝缘损耗50%,每年可节电约26万千瓦时,提高送电容量8.5%。
分享到:

关键字:3000 海底 电缆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