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华能新能源上市遇冷 风电巨头“抱团取暖”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1-06-13 浏览:

  目前风电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增速放缓,华锐、金风等风电设备商希望与华能新能源通过股权绑定来“抱团取暖”

  6月10日,国内第三大风力发电企业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能新能源,股票代码00958)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不过当天资本市场对此并不领情,作为行业内最具成长潜力的个股,华能新能源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风电概念股持续遭市场冷遇。

  艰难上市遭冷遇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是华能新能源跨进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公司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起点。”华能新能源董事长曹培玺表示。

  然而对于此番雄心勃勃的表态,资本市场似乎并不看好。华能新能源上市首日即遭“破发”,收盘报2.43港元/股,比招股价低2.8%。据记者了解,今年年初,沪市IPO最贵的华锐风电交易首日破发,跌幅高达9.59%,目前包括华能新能源在内,五大发电集团旗下在港挂牌上市的三家新能源个股,已经全部跌破发行价。

  据了解,华能新能源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2010年底,华能新能源曾与大唐新能源同台竞技赴港上市,却因定价未能获得投资者青睐致使认购不足最终搁浅。

  此次重启港股IPO,尽管在发行规模及发行价格都较上次有所缩水。不过据6月9日华能新能源发布公告称,香港公开发售共获3628份有效申请,认购不到1.62亿股,占公开发售的65%。

  “在目前风电行业波动的情况下,这一招股结果已令人满意。”华能新能源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香港公开发售不足额认购的部分已重新分配到国际配售部分,国际配售部分获得超额认购。

  “在认购区间明显下调和众多机构保驾护航的情况下,华能新能源依然认购不足,突出反映了投资者对华能新能源的投资信心严重不足。”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告诉本报记者,说明当前投资者不看好国内的风电市场。

  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风电并网难题悬而未决,政府对风电产业政策不明朗、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存在过剩等利空因素的存在,造成投资者对风电前景持谨慎态度;另外,国内在港上市的风电企业——龙源和大唐自上市后股价大部分时间处于“潜水”状态,加上恒生指数近来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亦影响了投资者信心。

  “上市成功后,随着大批募集资金的注入,增加了华能新能源流动资金量,有利于其扩大业务规模;同时充足资金将增强华能新能源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龙源电力和大唐新能源的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华能新能源的上市成功也将激励其他新能源公司加快发展步伐,以实现成功上市。

  风电巨头“抱团取暖”

  据本报记者了解,公开招股之前,两大风电设备商相继向华能新能源抛出了橄榄枝。金风科技公告称,将认购华能新能源不超过1500万美元H股股份。华锐风电公告称,将通过旗下子公司认购华能新能源总值不超过3000万美元H股股份。

  “华锐和金风认购华能新能源股份说明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风电设备商和风电开发商正在不断加强联系与合作,上下游产业链正在不断融合。”萧函告诉本报记者,风电业巨头“抱团”、强强联合将会加速行业整合,影响风电格局。

  “华能新能源是金风的重要客户之一,通过认购股份,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金风科技一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风电设备商正面临着量价齐跌的巨大挑战,与开发商达成深度合作尤为重要。

  在萧函看来,在当前风电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华锐、金风等设备制造商迫切需要加强与华能新能源这样的重量级客户之间的关系,而认购华能新能源,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将极大地促进两者间的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风电设备商希望与开发商通过股权绑定来“抱团取暖”。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无疑希望通过“股权绑定”,获得下游开发商在业务上的支持。

  据华能新能源发布公告称,此次在港上市共募集资金总额7.99亿美元。所得款项净额中将有23.0%用作海外及国内项目并购,57.8%用于风电业务扩展,另有19.2%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由此可以看出,超过半数将用于风电业务的拓展,大部分在2011年内用于中国风电项目的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华能新能源今年分别在云南的红河县和绿春县、黑龙江富裕县、广东潮州市、山西忻州市和大同市进行30亿元、50亿元、30亿元、45亿元、50亿元的风电开发投资,大举投资风电领域。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分析,因并网发电和价格市场化未解决,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还在陆续出台,市场培植期约需3—5年,因此风电概念股预计短期盈利表现并不十分乐观。


 

分享到:

关键字:华能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