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日有媒体撰文提到:国内企业利用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漏洞,采用虚假销售,以次充好,甚至电池循环拆解利用的方式骗取国家补贴,并指出1-10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上牌数据之中存在7万辆的差距,疑似车企假售之后将电池分拆倒卖获利偏不所致,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存在大量虚火。
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在所难免,辨清行业主流趋势才是关键。报道中提及的骗补现象的确存在,也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始料未及的问题;但这并不能掩盖行业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从而提升潜在需求的行业主流趋势。报道中以1-10月17万辆的销量和7万未上牌量的数据反差,来体现骗补的潜在规模,容易误导读者产生对虚假需求的认知,以此比例推导全年近40%的需求来自于骗补。而根据我们的判断,实际上的所谓虚假需求应该远低于报道言而未清的这一模糊化水平。
1-10月份虚假需求极限水平不应超过2.5万辆,4-5万辆的报道数据存在水分。根据国内补贴政策和报道所述,骗补的主要经营领域在于6-8米的纯电动客车,以及纯电动物流车,而这些行为大概率上是产品销售渠道薄弱的小型企业所为。根据工信部数据,1-10月份出货量前10的纯电动客车企业,产出纯电动客车35338辆,其余企业11219辆,纯电动专用车为14635辆。以行业极端假设来计算:11219辆中有是6-7米的纯电动客车,且全是虚假需求,且假设纯电动专用车全是虚假需求,两者之和约为2.3万辆,与报道数据仍存在较大差距。
推断全年因骗补形成的虚假需求约为3.8万辆,对应的碳酸锂需求为1400吨。我们根据谨慎假设粗略推断,2015年可能的虚假需求。假设:
1)虚假需求来自于6-8米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物流车;
2)6-8米纯电动客车占比50%,其中1/3为虚假需求;
3)纯电动专用物流车中的虚假需求占比约50%。对应得到因骗补产生的虚假销量约为3.8万辆,对应的电池需求量约为1.93Gwh;碳酸锂需求当量约为1400吨。对应全球约19万吨的需求量而言,占比较小。如果存在如报道所说的拆解电池“循环骗补”的情况,那么对应的电池需求量和碳酸锂原材料需求量则会更少。
行业发展存在需求接力的需要,技术进步推进的行业趋势依然存在。从长期趋势来看,电动汽车发展的着眼点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空间,仍然在于私人需求的乘用车领域。它的发展和渗透仍然有赖于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智能互联网化的推进。无论是国内比亚迪新型正极材料的研发,特斯拉的规模化扩张,还是苹果公司的跃跃欲试,都代表行业技术进步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而伴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备,产品系列的多样化,国内的私人领域的潜在需求会被进一步挖掘。同时,我们认为,行业政策调整和对于少数违规企业的清理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和需求提升;具备较强技术研发实力的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特别是动力电池环节的进一步规范,将会提升行业的发展的质量,保障消费需求的稳定扩张,推动行业原材料需求的增长。
风险提示:
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出现大幅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