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十三五”,电价下调成为光伏行业开局之年应对的新挑战。下调上网电价是光伏产业的市场化转变,亦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光伏装机已达到4300万千瓦,由规模化向市场化过渡成为光伏产业 “十三五”发展的核心任务。1月13日,一场关于光伏电站设计与设备选型的研讨在陕西西安举行。政策、市场双引擎同步开启,全面推动光伏产业迈向市场化进程。
电价下调后,电站收益有无保障,在设计和技术上能否支撑光伏产业持续发展……一系列的电价下调连带反应给产业发展带来质疑。隆基股份董事长、乐叶光伏执行董事钟宝申强调:“电价下调后,通过整个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完全可以支持电站建设保持原有的收益率水平。技术进步依然是驱动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政策缓解并网补贴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预计达到4300万千瓦,2016年将新增装机1500万千瓦以上。
2015年12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新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2016年Ⅰ类、Ⅱ类资源区分别降低10分钱、7分钱,Ⅲ类资源区降低2分钱,分别为0.8、0.88、0.98元/千瓦时。
至此,我国光伏产业在初具规模后向追求质量、效益迈出坚实一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本报记者表示:“《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之初就是要通过下调上网电价逐步取消补贴,实现竞价上网。经过10年发展,我国光伏产业正在由规模化向市场化过渡,从扩大规模到追求质量和效益发展。”通过价格杠杆刺激产业实现技术进步与精细化管理,无异于是电价下调的终极目标。但短时间内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引发担忧。
上网电价下调直接导致电站收益率下降。与此同时,在政策和市场层面还存在诸多因素对电站收益率构成影响。据了解,在解决补贴拖欠、全额收购、及时并网等一系列问题后,地面大型电站方可实现内部收益率11%以上,分布式光伏为12%、13%以上。
光伏产业如同蹒跚学步的孩子,如要步伐稳健政策扶持必不可少。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政策层面的顽疾逐步得到根治。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的通知,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1.5分提高到1.9分。同时,纳入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的省份也正在确定之中。
政策在提高补助标准、保证优先收购方面出台实施细则,给光伏产业向市场化 转变提供保障,使产业环境日臻完善。
电站高效集约化特性凸显
或早或晚而来的市场化转型,已在光伏制造企业的意料之中。在光伏产业的市场化变革中,注重全寿命周期发电效益理念的高效、优质电站逐渐浮出水面。
单晶硅──高效晶硅组件的代表,此前有70%的国内产能向海外出口,2014年下半年,高效单晶组件重新回归国内市场。据了解,2015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5~17吉瓦,其中采用单晶组件的装机超过2.5吉瓦,占比超过15%,新增单晶装机量同比增长400%。
钟宝申表示:“在市场层面,随着经验积累,投资者对长期风险、收益的评估更加理性和客观,市场对高水平规划和设计、高品质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投资者的关注焦点不再是单一设备的采购成本,具有完整规划、高度集约设计的、拥有稳定的高发电能力的电站系统将成为终端需求的主要方向。”据了解,在同样条件下,单晶组件比常规的多晶组件每瓦发电量高出5%左右。同时,电站建设用地给日趋珍贵的土地资源带来压力。特别是在电价下调后,中东部市场将被激活,高昂的土地成本更加重了电站开发的压力。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霁雪表示:“由于对中东部用地缺少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都遇到了困难。如何系统地解决中东部用地问题,关系着光伏电站设计与设备选型、布置的理念,以便有效地把中东部的市场拓展起来。”利用有限的土地最大化利用太阳能资源,未来电站的集约化特性凸显。与常规的电池对比,单晶节约5~8%的土地施工、建材、运维成本。未来随着组件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上述成本将成为系统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高效组件的集约优势将会更加突出。
目前,高效单晶组件深受市场青睐,国内硅材料企业纷纷布局,组件制造企业积极投入研发。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制造商隆基股份,其在银川、中宁的两座单晶硅工厂产能合计4.5吉瓦,目前仍在稳步扩产中;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制造商保利协鑫也计划在宁夏中卫建设年产10吉瓦单晶硅项目。中国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厂商天合光能于2015年12月16日宣布,该公司P型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单元实现了工业级产品中的全球最高转换效率22.13%。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16年,从事单晶组件生产的乐叶光伏将推出创新性的零初始光衰产品。单晶的单瓦发电能力将再提升1.5%。五年后,单晶技术将使光伏发电成本降到0.33元左右,光伏产业将彻底告别高昂的成本和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