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陶氏杜邦并购案背后的故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16-02-14 浏览:

编者按:如果说在油气工业领域,2014年底发生的贝克休斯与哈里伯顿的并购、2015年壳牌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源于不断走低的油价,它们的出现虽令人心惊但并不出乎意料,那么2015年12月11日宣布的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的对等合并,巨量成交额令人震惊之余也引发各界热议。

根据全球数据处理公司的数据,2015年全球公司并购金额超越以往任何一年,达到5.03万亿美元,比上年剧增37%。而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并购案无疑是2015这个并购丰年中最大一笔,金额达1300亿美元。

事件回放

陶氏化学(Dow)成立于1897年,是美国的“百年老店”,在全球化工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仅次于德国巴斯夫。作为一家以科技为主的跨国公司,陶氏化学的工厂分布在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达6000多种(2014年数据),主要研制和生产系列化工产品、塑料及农化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包装、电子产品、水处理、涂料、农业、造纸、药品、交通、食品、家居用品和个人护理等领域。

陶氏化学的业务涉及180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销售额超过58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5.3万名员工。陶氏化学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上世纪30年代就已在中国开展业务。截至2014年,大中华区已成为陶氏化学在全球的第二大国际市场,在中国的总投资高达12亿美元,2014年销售额为43亿美元。在2015年《财富》杂志500强名单上,陶氏化学位列169位,较前一年上升5位。

杜邦公司(Dupont)成立于1802年,历史比陶氏化学更久远,是一家由法国人在美国成立的大型化学公司。起初以制造火药为主,20世纪起产品和投资逐渐多样化,经营范围涉及军工、农业、化工、石油、煤炭、建筑、电子、食品、家具、纺织、冷冻和运输等20多个行业,在美国和世界近50个国家与地区设有200多家子公司和经营机构,生产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品、医药、涂料、农药和各种聚合物等1700个门类、两万多个品种。杜邦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广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涉及农业与食品、楼宇与建筑、通信和交通、能源与生物应用科技等众多领域。2014年销售额超过360亿美元,在2015年《财富》杂志500强名单上位列324位,较前一年下降4位。

两家公司的合并其实并不突然,或者可以说早有迹象。数年前,陶氏化学就已启动了战略方向调整,先后剥离了多项业务,包括将旗下美国海湾沿岸氯碱和乙烯基业务、全球氯化有机化学品业务、全球环氧树脂业务部门,以及陶氏三井氯碱合资企业的100%股权全部交与Olin公司。陶氏化学两名管理人员威廉·韦德曼和卡罗尔·威廉姆斯也加入Olin公司董事会。与此同时,杜邦公司也有类似的转型动作,剥离部分业务,甚至将公司曾经的明星产品聚四氟乙烯(Teflon)转手。接下来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2015年12月初,市场放出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将合并的消息。12月9日,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股票开盘均暴涨10%以上,并一直维持到收盘。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12月11日对外宣布合并,成立陶氏杜邦(DowDupont),并购帷幕正式开启。

合并结果“1+1>2”

合并后,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将各持陶氏杜邦50%的股份,新公司将拥有16名董事,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各占8名;新公司市值将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业界头牌巴斯夫。但从销售额看,两家公司相加仍逊于巴斯夫。

后续可能成立3家独立、公开上市的新公司,分别主营农业、材料和特殊产品。农业公司销售收益约190亿美元,其中杜邦公司110多亿美元,陶氏化学70多亿美元(均以2014年数据为准,下文同),由杜邦公司农业部和陶氏化学农业科学部组成,主要致力于种业、生物科技和作物保护。在农化市场,新成立的农业公司将取代孟山都成为业界最大。材料公司由陶氏化学功能塑料、功能材料和化学、基础设施、客户方案等部门和杜邦公司功能材料部门组成,合并后总销售收益为510亿美元,其中陶氏化学450亿美元、杜邦公司60亿美元,致力于为更大的客户群体提供材料科学关键领域的低成本整合和革新方案。特殊产品公司由杜邦公司电子通信、营养健康、工业生物科学和安全保护部门,以及陶氏化学电子材料部门组成,合并后销售收益达130亿美元,其中杜邦公司110亿美元,陶氏化学20亿美元,将致力于电子材料的世界级革新工艺和应用发展。整个合并计划预计2016年下半年完成。

分析两家公司合并后可能的结构可以发现,杜邦公司与陶氏化学的结合似乎不像是做减法,合二为一后反而像是做加法,由两家公司一分为三,业务重组之后,分工更明晰,运营或将更灵活、机动。

合并推手——经济环境不景气

近年来,全球经济正面临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下滑,新兴经济体普遍增长趋缓,巴西等南美国家先后出现各种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相继出现暴跌,国际油价更是节节下行,2016年初甚至跌破30美元/桶,进入“2”时代。与之相关的化工业也相当不景气,农业虽然2008年时表现强劲,但近年来的表现也非常糟糕,且这种状况很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整体表现均低于股东预期。据陶氏化学2015年三季度报告,营业收入仅120亿美元,其中农业部门表现最差,销售额下降幅度达17%以上,亏损3900万美元,同比增加近2400万美元。同时,杜邦公司的销售额也下降了17%,其农业部门的表现更令人失望,亏损1.54亿美元。

合并主因——追求协同效应

杜邦公司和陶氏化学很多业务方面既有重叠又各有特点,杜邦公司的重心在农业和电子通信产品,而陶氏化学更擅长功能材料业务。根据测算,两家公司的合并或带来约30亿美元的成本协同效应和10亿美元的增长协同效应。在成本协同效应中,材料和农业几乎平分秋色,分别为15亿和13亿美元。

合并后,双方的农业板块在地域和渠道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研发平台的交互合作,能更好实现成本节约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获得更好的潜在增长;而在材料业务领域,双方在原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将因规模效应而实现生产、销售、研发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控制。

掀起行业整合潮?

尽管关于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合并案各界众说纷纭,但两家公司通过合并,能节约30亿美元的开支却是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未来若按计划成立3家独立上市的公司,不仅将出现农业界的新巨无霸,还将出现两家业界顶尖的材料和特殊产品公司。

此外,两家公司合并还可能实现技术革新能力的提升,在下一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电子包装和显示等产品的研发上迅速取得技术突破;在相邻服务和产品组合上实现协同增长;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和下一代显示设备上实现规模化效应;在亚洲的客户渠道上实现两家公司的互补,与其他太阳能和电子公司建立更强有力的联系等,这些都将是两家公司合并带来的价值和增长动力。

生意社总编、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认为,“合并重组是大势所趋,当全球经济和行业形势不好时,一旦企业业绩下滑过快,就会出现市场并购,避免内耗、抱团取暖成为优先选择。实际上全球很多农业、化工业巨头都在商讨合并”。

利伟诚在评价这场空前的合并案时说,“这项交易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十年来,行业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空前的。它要求每家公司都要有预见性、灵活性,并专注于执行”。

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合并,将对整个行业与竞争对手产生潜在影响。业内人士分析,行业或将迎来更多新并购,全球种业和农作物化学品行业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业内一度流传德国两家化工巨头巴斯夫、拜耳也会合并的传闻,但巴斯夫员工表示,“巴斯夫、拜耳属于吞并式合并,很难接受对等合并”。此前,孟山都曾向先正达发出一份价值45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被后者拒绝。而后,巴斯夫也曝出有意和先正达联手。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的超大合并或将加速化工巨头对先正达的收购进程。

合并背后的利弊之争

对于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合并这一重磅事件,外界的解读褒贬不一。有分析师认为,这是一场双赢的合并,不仅在于双方可以通过合并节省约30亿美元的开支和获得10亿美元的潜在增长,还在于两家公司的合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在各自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摩根士丹利也连夜发布报告,着重指出两家公司的农业部门具有高度互补性,在几家大公司中,最具合并潜质。如果合并成功,新成立的农业部门将取代孟山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公司。但也有业界人士对两家公司的合并表示担忧。

合并表明美国公司放弃基础研究

美国《财富》杂志艾伦·默里发文称,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合并表明,美国公司放弃基础研究已成为长期趋势。在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合并交易中获利的是投资银行家和股东,这在消息传出后两家公司的股价上扬中得到体现,但合并的最终结果必定是裁员和削减研发预算。

根据目前的进展,裁员一事已成定局,而有关削减研发预算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据悉,在杜邦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CEO)柯爱伦与维权投资者尼尔森·佩尔兹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过程中,杜邦公司的基础研究投入就一直是双方冲突的焦点。佩尔兹批评公司庞大的开支,而柯爱伦却努力维护她提出的公司愿景——让杜邦成为少数几家借科技之力解决世界大问题的公司之一。杜邦公司一直以来以研发成果累累著称,但柯爱伦最终辞职意味着放弃基础研究的一方取得胜利。

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美国500强公司中仅有95家将研发开支作为一项单独开支。2014年,500强公司的研发支出在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仅为1.5%,虽然这一比例过去25年保持不变,但有证据表明,近年来这些公司的研发支出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4年,研发支出仅增长了8%。而过去25年,平均研发支出增长速度为10%。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经济学家阿西施·阿罗拉对公司聘用的科学家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新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后也发现,1980~2007年,发表新科研成果的公司比例减少了2/3。至2007年,在阿罗拉研究的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仅有10%,而25年前,这一比例还是30%。阿罗拉还发现,重视研发的公司在公开市场的估值更低。与35年前相比,私人公司对基础科研的重视程度和需求不断下降。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合并更为这一趋势增添了强有力的注脚。

合并推手是华尔街激进投资者?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合并的真正幕后推手是对冲基金大佬、华尔街著名的激进投资者丹尼尔·洛布。

随着全球农作物价格下降,农业公司盈利下滑,洛布要求陶氏化学大幅削减成本,拆分公司并出售非核心业务。2014年1月,洛布曾高调大量买入陶氏化学的股份,并要求拆分公司,理由是陶氏化学过去十年的股价“让人失望”。洛布创办的Third Point基金在投资者公告中怒斥利伟诚掌管的陶氏化学,称“陶氏化学旗下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都低得令人发指”。2015年11月,Third Point基金成功派驻两位独立董事进入陶氏化学董事局,并承诺不再公开批评陶氏化学的管理模式,并控制所持股份在4.99%以内。但很快洛布又再次指责陶氏化学,并增持股份。陶氏化学随后曝出与杜邦公司的合并计划。

这一系列证据均指向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合并案背后似有激进投资者的身影。《华尔街日报》还称,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合并可能招致政府反垄断部门漫长而仔细的审查。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两家公司许多主要产品不存在直接竞争,交易很可能顺利通过审查。

分享到:

关键字:陶氏杜邦并购案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