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推动世界能源变革转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03-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在美国举办的剑桥能源周会议上,中国代表阐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世界能源变革转型的战略主张。自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来,中国积极响应,尤其是在推动能源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有学者认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近年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未来,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能源体制改革是关键

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继续“发力”。据报道,“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电力装机约1亿千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支撑;2015年,我国水电、风电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二者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装机总量目标;中国核电以先进的技术、领先的设计建造能力、全球最大的装备产能及装机规模,已成功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然而,传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已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众多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对我国能源转型作出分析和展望。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焦锋看来,推动我国能源转型,有助于克服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还有助于确保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维系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延续。

对于实现2030年能源转型目标的关键环节,学者看法不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新业认为,要把握能源转型的“机会之窗”,一个关键环节是煤炭清洁利用,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政府监管。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表示,应当一抓生产侧多能互补优化,二抓消费侧综合用能能效不断提高。

“能源绿色发展从根本上依赖能源市场交易机制与价格形成机制的创新,没有合理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全面创新,没有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战略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是实现2030年能源转型目标的关键环节。”郭焦锋说。

能源转型是块“硬骨头”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能源转型成绩喜人。郭焦锋表示,总体来看,一是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和能源产业体系;二是初步建立了依靠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源供应体系;三是初步建立了能源市场体系;四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能源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曾鸣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清洁能源比例越来越大,发展速度快,也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储能技术,清洁能源生产、调配技术,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技术平台等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受访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能源转型是一块“硬骨头”,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其艰巨性。曾鸣分析说,因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的需求相对低迷,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发展都会受到一些阻碍,尤其是现在“弃风弃光”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能源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统一、传统能源产能过剩矛盾加剧、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终端能源消费清洁替代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等方面。”郭焦锋表示。

“软硬兼施”促能源转型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特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2015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为我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报告《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5—2016)》及其能源转型国家智库报告提出,为确保能源转型,需以减缓经济增长为大前提。强化能源效率,从终端消费导向入手,重新确定煤炭产业方向、油气产业定位,消除非化石能源发展瓶颈,确立正确的节能减排关系。

郭焦锋认为,推动能源转型,一是以“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为目标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注重节能优先,全面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二是以“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为目标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和能源国际合作,注重掌控能源安全主动权,将国内供应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加快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三是以“带动产业升级”为目标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注重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能源科技创新和进步水平,促进能源产业升级,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以“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为目标推动能源体制改革,注重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能源市场运行与管理机制,构建现代能源市场体系。

曾鸣提出,要重视能源互联网建设这个“硬平台”,同时重视能源体制改革以构建“软环境”,“一软一硬”协调推进。郑新业表示,要改变民众观念,让民众意识到虽然现在家庭支出当中能源所占的比重不高,但实际能源支出和能源使用成本并不低,要集全社会之力推动能源转型的顺利实现。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