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充电设施互联互通 2016拼“运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6-03-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如果说2015年充电桩市场拼的是“建设”,那么,2016年是时候该拼“运营”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设施4.9万个,而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已经超过50万辆。“按道理说,充电设施数量远不及市场需求,但却常出现充电设施闲置的状况。”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处秦俭表示,“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等才造成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充电设施的使用效率已经迫在眉睫。而对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来说,“重建设、轻运营”的思路是时候需要转变了。

何谓“互联互通”?

“所谓充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就是充分发挥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为用户提供充电的便利,努力实现各个已建桩之间、各个运营商之间信息的共享、共用,确保做到有桩找得到、充得上、能支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童光毅在2016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而如何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他提出了三个层次。

 

阶段性壁垒难突破

毋庸置疑,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本思路已较为清晰,然而,就目前来看,要想按照要求真正实现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并非朝夕之事,不得不说,在每一个互联互通环节都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有关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的5项国家标准”的落地,进一步提升了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和兼容性。从今年1月1日起,新出厂的充电设施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才可进入市场。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旧的、不符合新标准的充电设施又将如何处置?秦俭对此做出回答,“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充电设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而有些改造难度较大的设施则需要重建。”当然,“充电设施的改造也会有一定的难度,”秦俭坦言。北汽特来电副总经理张涛也表示,“对于技术等级较低的产品,改造起来就比较困难。”但对于充电桩重建的难度,秦俭则表示:“并不困难,因为一般电力和场地问题已经都具备,无非是换个充电设施的问题。”不过,在业内看来,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充电设施数量多达4.9万个,若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无论从设备、时间还是市场的配合度来说讲,都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此外,对于充电服务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得不说,信息共享的确可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但现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贾雪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信息互联互通应该分为深层对接和浅层对接。所谓深层对接,就是要能够实现聚电APP不仅可以操控自己的充电设施,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其他运营商的充电设施进行预约充电等功能。所谓浅层对接,仅仅是停留在点位信息的共享上,其难度并不大。而就目前来看,各个运营商之间,还仅仅停留在浅层对接层面上。另据了解,由于目前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标准和规范还尚未出台,BMS接口尚未统一,所以给运营商获取相关数据也会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何跨越壁垒?

“今年上半年的重点工作,就是把以前建的充电桩按照新标进行升级改造,在一定的周期内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统一支付。”北京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贵如提出,“但这个过程需要充电桩企业,整车企业,相关专家,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共同推动。”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国家在充电基础设施上的重点将以互联互通为切入点,从而最终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然而,正如秦俭所提到的,整个行业其实有一点偏建设,轻运营。“目前,大部分企业目前的重点都是加紧布局充电设施建设,而没有很好地完善用户体验,”他说,“这样就会造成建好桩但无人使用的现象,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充电设施运营商来说,相比于不停地加速建充电桩,不如先把如何提高用户充电体验提上日程。

 

此外,对于交易结算互联互通的解决办法,童光毅提出,要建立运营商共同的支付体系,可以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通过整体设计,制定一个可行的金融支付方案。对此,秦俭也认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依托现有的传统金融支付方式,为运营商设计整体的支付流程,包括充电设施运营商之间如何授权等,先从两三家达成协议后,进而各家逐渐形成统一的支付方式。”另外,他认为,“大型企业在支付系统的研发上较小型企业更具有资金优势。”

 

而各运营商对于充电服务信息如何进行深层对接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已经明确了信息平台的功能和定位、信息来源、用法、受众群体等。“相关标准正在制定,现已进入草案阶段。”许艳华坦言,不过“这些标准完成后仅会在联盟内部使用。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且时机成熟时,这些标准可能会升级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另外,对于各企业BMS系统不统一的问题,笔者也从相关方面获悉,BMS的相关标准已经在酝酿中,相信不久标准的制定工作就会启动。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桩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