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当前, 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观方向,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供给侧改革意味着要纠正投入要素的配置扭曲、增强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在产出水平。广义讲,经济增长的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形成、能源投入、技术进步等诸多要素,此外,也有学者创新性地将环境污染这一经济增长的“负产品”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放入生产函数之中。按照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一切有利于提高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措施都可以归于广义的供给侧改革范畴。
就能源领域而言,其对供给侧改革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降低能源强度,增加能源这一投入品的产出效率;二是作为其他要素的替代品,提高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水平。基于这两点考虑,笔者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之路:集约与优化。集约意味着从能源投入要素本身出发,大力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水平;优化意味着从能源投入作为其他要素投入的替代品出发,以能源供应结构优化为抓手,实现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尤其是替代环境污染这一重大民生关切的“投入品”。
以节能为重点,大力推进能源消费的集约化。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2%,超额完成了16%的降幅目标。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单位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能耗水平仍然较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5%,比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平均水平高出26%,比高收入国家高出58%,甚至比中等收入国家高出35%,节能潜力巨大。
具体来看,伴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持续上升,节能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工业是用能主体,新型工业化、高端制造业将是未来节能节电的主攻方向,工业部门技术节能(产品单耗下降节能)和产品结构调整节能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重点用能行业方面,“去产能”政策的逐渐推进将深刻影响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的能耗电耗水平,全社会能耗和电耗总量将受到较大冲击。
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为重点,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正成为重大的民生关注,以资源环境的高投入换取经济高速增长之路已经不可持续。从供给侧看,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伴随着能源价格调控体制的不断健全,通过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可以高效地实现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替代(也即在能源消费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可以大幅替代经济增长的环境投入,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能源供给体系的优化并非能源品种的简单替代,其优化路径是在能源价格、环境成本、资源禀赋等诸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现阶段能源供给体系优化将表现为:能源仍将多品种并存,但使用将更加清洁化。2014年我国原煤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按发电煤耗计算)超过70%,尽管较“十二五”初期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当前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能源品种;其他能源品种中,原油生产占比稳中趋降,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则呈上升态势。在目前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现实约束下,能源供给体系的清洁化不仅需要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消纳,更需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