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圣阳股份赞助支持第六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6-03-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圣阳股份)与中国储能网签订2016年度战略合作协议,该司将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储能应用展览会上将带来先进电池技术及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解决方案与参会嘉宾进行精彩互动交流。

据了解,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80)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于1991年,2011年5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专业从事通信备用电源、电力备用电源、新能源储能电源、动力电源、新能源系统集成等系统方案的设计、开发和经营,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绿色能源制造商。

公司成立25年来,圣阳电源产品从AGM技术到胶体技术、铅炭技术、纯铅技术;从铅酸蓄电池到锂离子电池;从单一电池到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产品链不断完善。圣阳电源还引进日本古河电池株式会社国际领先的铅炭电池技术,推出的能量型FCP铅炭储能电池,其70%DOD循环寿命可达4200次以上,按1天1次循环寿命可达10年;凭借革命性的循环性能,一举把储能电池度电成本(储能电池采购成本除以寿命期内可放出电量)大幅度降至约0.5元水平。这将进一步提升圣阳电源储能市场的领导地位,是圣阳电源国际化战略的新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与创新研究的成功经验,圣阳电源在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微网新能源电站、离网新能源电站、通信基站新能源发电系统、独立光伏户用系统、新能源智能路灯系统、集装箱式模块化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分布式发电、应急备用电源等关键领域已经形成了领先优势,能够为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高效的一站式的服务,是全球储能技术推动的最重要参与者,当然也是推动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最有价值的咨询者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之一。

圣阳电源新能源微网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离网发电、海岛孤网等场景,实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和电站的可靠、优质供电。该方案集中优势有,采用微电网结构实现大规模风光储互补电站系统搭建,系统既可以与大电网连接,又可以独立建立电网,单独运行;风光储互补离网电站,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有效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采用锂电池、铅酸电池等多种电池混合储能结构,在控制系统成本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储能电池的技术特性;采用创新性的技术实现风光储互补电站系统独立搭建电网,不需柴油机(仅作后备)作为电压源,进一步节约化石能源。

国内首座金太阳海岛微电网示范项目—北麂岛微网电站,该项目包括1.274MW光伏发电系统、0.5MW/0.8M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1MW/5.8MWh铅酸电池储能系统,微电网运行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微电网保护及安稳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圣阳电源作为业界知名的智能微电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同时作为该项目总承包(EPC)商,采用创新的双端多个分布式发电子系统技术,多体蓄电、混合调配技术等先进微电网技术,实现蓄电即供即储、异体储能混合调配,从而充分发挥锂电和铅酸电池的优势,大大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有效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和运行经济性。

由中科院电工所牵头的863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智能电网重大课题六——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系统并网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于2015年12月18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课题依托20MW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示范项目,掌握并网稳定控制、电能质量调节、系统安全保护、能量管理四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形成高密度建筑光伏系统与配电网协调运行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大规模推广区域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作为课题关键考核指标的电池储能系统选用了圣阳电源FCP铅炭储能电池、管式胶体电池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模块化的设计,实现了储能系统的集成化、集约化,分布式接入储能容量达1MWh,最大输出功率达2MW。

“FGC风光储一体化电站”在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低压直流专委会的领导和组织下,于2012年元月成立了联合设计组,圣阳电源作为“FGC风光储一体化电站联合设计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该项目光伏装机100KW、风机装机50KW,铅电池储能系统配置1.2MWh,锂电池储能系统配置900kWh,可以实现离并网自动控制,有效保障了风光新能源的接入以及电网削峰填谷的经济模式运行,实现了多种储能方式灵活控制配置、自动化管理。其中圣阳电源提供的锂电池储能系统运行可靠、质量稳定,藉此荣获“FGC风光储一体化电站联合设计先进单位”、“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低压直流专委会先进单位”。

圣阳电源集装箱储能系统主要由集装箱式机房、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及辅助控制系统(温控系统、消防系统等)等组成。由于其占地面积小、安装运输方便、建设周期短、环境适应能力强、智能化高等众多优点,可应用于微电网(联网型和独立型)、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平滑接入等场景,为实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亦可作为移动应急电源使用。目前在中石化西北油田微网发电项目、南车集团二七厂储能示范项目、中广核曲麻莱7.203MW光储电站、林洋微电网等项目成功应用。

圣阳电源风光互补通信基站供电系统是一款专为通信基站电源系统设计的绿色节能发电系统。系统集成了太阳能控制模块、风能控制模块、集中监控模块、远程监控模块于标准机柜,将风能、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源,直接或蓄电池储存后用于站内直流负荷,并可外接逆变器为站内交流负载供电。该系统优势体现在:模块化设计,配置灵活,扩容方便,支持热插拔,维护简单;一机集成多个太阳能控制模块或风能控制模块,适用于纯太阳能、纯风能或风光互补站点,亦可与外接-48V电源形成互补供电系统使用;采用统一的就地集中监控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实现各模块之间的均流控制;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PPT)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或风能;完善的电池智能管理功能,保障并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提供CAN/RS485/RS232通讯接口及标准通信协议,方便用户接入其它实时监控系统、时刻掌握系统运行状态;采用GSM/GPRS/CDMA网络通信技术,结合系统完备的故障报警功能,实现远程高效运行维护。该系统先后应用于在新疆、内蒙、甘肃、西藏、青海、山东、海南等多省份数千通信基站,公司从市场开发、采购控制、系统施工各个环节统筹调度、深耕细作,得到客户信赖,市场份额位列前茅。

25年来,圣阳电源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量身打造安全可靠个性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合作共赢,是中国铁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中电投、中国国电、中兴能源、Emerson、Eltek、ZTE、菲律宾PLDT、印尼Telkomsel、南非MTN、沙特STC、希腊OTE、俄罗斯Beeline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主要供应商。

公司不断汲取世界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公司拥有200多人的研发队伍,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先后参与国家和行业二十余项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为国家规范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公司秉承“细分市场、专业经营”的经营理念,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现场化、主动化服务为宗旨,通过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标准的服务规范,实现了从传统的维护保养服务向提前发现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转型,努力与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公司持续贯彻“让客户满意,让政府放心”的经营宗旨,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政策,致力于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循环经济的推进,争取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做出积极贡献。

据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组委会秘书处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储能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同时,依靠储能技术逐步实现能源转型,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赛迪顾问与中国储能网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储能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将于2016年5月24—26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次会议在加快培育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探索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微电网、分布式能源、风光储输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模式运营及技术推动有着重要积极意义。首届中国国际储能技术与应用展览会是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16”的重要组成部分,CIBF2016展览面积为82500平方米,参展商将达到1000家,展位数量超过4000个,将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0多名观众参观展览会。

联系方式

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第一届中国国际储能应用展览会联络办公室

联 系 人:李湘(13661266197) 罗  芹(15010790851)周晓晴(13488676941)岳蓉( 13681468867 )

联系电话:010-65000267,010-65001167,010-52423233,010-69940026

传    真:010-65002772

E-mail: ly83518@126.com

储能应用分会官网:http://www.escn.com.cn/2016ces

分享到:

关键字:圣阳股份 储能大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