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2016新能源产业蓝皮书发布 “揭短”新能源汽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6-03-26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3月24日,瞭望智库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调研报告(2016)》,对去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推进的总体态势、普及现状、发展瓶颈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深入剖析:

政策环境逐步完善 产业短板持续改进

经历了被称为产业发展元年的2014年,汽车行业迎来了新能源市场爆发的2015年。这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支持新源汽车发展的措施,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及地方也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配套政策,一年之内,各部委与相关省市共出台措施100多项。

随着各级政策落实、技术水平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一些企业逐步投放多款成熟车型,消费者“买得起、用的住”的车型日益增多。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十三五”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政策、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等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宏观产业环境将逐步形成更加良性发展的闭环。

补贴机制存漏洞,地方保护仍严重

在政策推广落实层面,总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管理流程不顺畅。补贴申请流程复杂且不统一,给企业带来诸多困难,直接影响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效率;

政策有漏洞,部分车企“钻空子”。部分车企急于拿补贴,未对产品进行系统开发和充分验证,导致已投放运行的车辆存在可靠性、安全性隐患,还有一些企业以低投入、低质、低价产品贴着政策指标红线拿补贴,形成过度补贴现象;

监管难以跟进。部分企业实际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性能与公告参数不符,存在造假现象,特别是续驶里程严重不符,而行业目前缺乏统一的信息监管平台,特别是缺乏对新能源公交客车实际运行水平的监管;

地方保护依然严重。部分城市仍没放开对插电式新能源车型的限制,有的地方配套政策细则不公开,存在暗箱操作和“口袋”政策问题,有的城市出现变相保护和潜规则问题,如购买外地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机构要被约谈及备案等。

整车质量瓶颈凸显,动力电池性能不佳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性能无法满足整车行业技术要求,挫伤消费者购买使用的积极性。其原因一方面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导致续驶里程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一方面是充电时间长导致充电设施建设任务重。

国内绝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均与汽车行业要求相距甚远,符合乘用车标准的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所需单体电池不得不采购自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

国内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技术以及电池成组轻量化技术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约一代,此外,电池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也制约着性能和成本,国外动力电池生产几乎实现了无人化,而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众多,内部竞争激烈,导致人才分散,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充电体系战国时代,充电设施落地不易

目前,各地充电桩在生产及市场准入、施工建设、支付结算等环节面临系列标准缺失或不统一的问题,充电桩强制国标缺乏,充电设施通用性差,造成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之间的通用程度不高,影响消费者使用。

据了解,在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中,对充电安全性和兼容性要求进行了全面提升。

充电桩布设慢已经成为业界反映最强烈的声音之一。因场区管理者不认同、电网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用地难的问题,造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难以“进场落地”。蓝皮书建议,对于传统场区、存量场所,应扩大宣传力度、理顺利益分配机制,挖掘建设的潜力和空间,同时探索创新充电方式,减少充电设施建设阻力。

目前,深圳率先提出建设经营性车辆快充为主、私家车慢充为主的充电网络,以及规定新建住宅小区配件充电桩的试点工作,取得较好的实际成效,其做法可资借鉴。

科学完善补贴政策,加快发展国产品牌

财政补贴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未来取消补贴政策是大势所趋,如何适当调整现行补贴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业内人士建议,应向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倾斜,同时简化补贴手续,缩短补贴资金到位周期,从“重补贴”向“重政策”转变,结合税收、交通、环保等政策加大产业推广力度。

随着跨国车企纷纷布局中国市场,本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面临压力,而“躺”在补贴上过日子的环境将逐渐改变,因此,如何用好这段空窗期加快核心技术进步,扭转依赖外国技术的局面,汲取传统车教训,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艰巨任务。

据悉,《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调研报告(2016)》是在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北京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支持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情况深入调查的成果总结。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