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能源汽车遭遇多重发展瓶颈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发布时间:2016-04-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工信部近日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的回应,使得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记者采访发现,无论公用还是私用,新能源汽车销售“叫好不叫座”。

案例  新能源汽车销售“观者众、收者寡”

郑州市民夏先生最近打算买辆车,听说新能源汽车有补贴,又节能环保,于是想买一辆纯电动汽车。“厂家的补助比较高,购置税也没了。”夏先生说,“充一夜电大概20多度,合十来块钱,跑三百里路。日常上班我觉得是绰绰有余了。”

目前我国已经取消部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厂家补贴一部分,国家补贴一部分,20多万元的车只需10多万元,这对夏先生来说本是一个利好消息,不过经过详细咨询考察,夏先生对新能源汽车态度大转变:“市区开着方便,但是跑长途还是不够用,咋办?电动的话动力够不够?如果出现这种问题了以后,上哪去解决?”

“买下来可能就砸到自己手里了。你像那个燃油汽车,加油站比较多,4S店也比较多,不可能说买了以后天天担心。”夏先生说,购车只是第一步,日常使用和养护才是大头儿,如果见不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他不会再考虑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具有“零”排放,电机驱动、运行低噪音,加速快等特点,加上双重补贴,不足以点燃人们购买的热情。不只是个人购车,开了十年出租车的李师傅也告诉记者,他最担心的是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走到半路上没了电。

问题  当前面临多重发展瓶颈

当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用电的局限性日渐凸显。记者采访发现,短短三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便遭遇了多重发展瓶颈。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3万辆,相比2014年增长340%,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就在2012年新能源汽车还不足一千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暴露出过度依赖政策扶持、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法厂家骗保等一系列问题。

“这里遇到了两个瓶颈,一个从产品端,我们还是要集中攻克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产品性能可靠性,续驶里程、寿命等等这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就是以应用端为代表的社会上充电设施的建设。”工信部部长苗圩称,当前基础建设问题已成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

目前享受补贴的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汽车发动机不同,目前汽车的电池系统没有可识别的唯一编码,加之一些地方对车辆出厂合格证等审核不严格,也就让一些“骗补”企业钻了空子。一名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左手卖、右手买”的虚增产销量骗补方式突出:“他们可能把这个车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然后把电池拆下来,再重复利用,既可以骗补又不用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名人士说。

破解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突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而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年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这一资金规模达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如何引导规范、健康发展?

“实际上我们从电机、电控、耦合系统,包括整体车身的轻量化,大量的不是专业的队伍是很难有所突破的,要有相当的技术沉淀,它的地位都需要它的安全性、使用的便利性,应该说总体来讲开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郭振甫提出,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必须尽快建立严格的扶持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既要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补贴,还要打造专业的研发队伍。

先要基础设施完善,还是先要具有市场购买力。对于这一“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郭振甫认为,两者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发力普及新能源汽车。

“电池的成本比较高、电池的维护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如果说电池取得突破性进展,能达到500、800(公里)更好,无论是厂家是第一责任人,政府、社会都需要给予支持。”郭振甫说。

诚然,担心续航里程问题,担心无处充电问题,确实是很多人不敢购买的原因……“由于配套设施的问题,由于电动车本身技术、电池的问题以及各种方面的问题,今后的技术如果能够得到突破,那电动汽车可能会有更好的前景。”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的效果很好,但想要促进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覆盖和电动技术的突破。

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专家王秉刚表示,将制定更为规范严谨的新能源汽车奖补体系,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后我们会加强管理,电池应该都有它的数字码,都是可追溯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准备要逐步退下来。从2017年以后,补贴要逐渐减少。”王秉刚说。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