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动、混动车是行业未来的出口么?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腾讯汽车 发布时间:2016-04-0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过去多年以来,汽车制造商纷纷将研发重点放在节油环保方面,因此推出了许多插电混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如今,全球油价大跌使得汽车厂商们改变了发展策略,汽车省油与否不再是各家的“杀手锏”,速度够快、声音够小还足够节油的车型已经成为各家企业制衡对手的利器。

现代汽车负责产品规划的副总裁麦克-奥布瑞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制造商们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造出更好的汽车来吸引消费者。”

直到现在,混动车和电动车受到了一些对环保问题较为敏感的消费者的喜爱。尽管这两款车型需要消费者在购买时额外花费数千美元,但他们可以在燃料消费环节“赚”回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省了钱,但消费者对混动车和电动车动力不足以及续航里程有限的问题一直存在担忧。

眼下消费者的担心正在被汽车厂商们一点点消除。通用汽车和特斯拉在明年将会推出售价约为3万美元(含7500美元联邦抵税额度)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大幅延长。专家预计未来汽油价格将有所回升,而自动驾驶汽车将更多的选择电动而非油动车来作为研发基础。

在当地时间3月23日的纽约国际车展上,现代和丰田都展示了新款电动车和混动车。现代推出名为Ioniq的电动油动混动版本以及插电版本车型,而丰田则展示了插电版的普锐斯Prime,该车在油电动力系统介入之前可单纯依靠电力行驶22英里(约35公里),该款车续航里程较前代车型增长了一倍。

早在2000年,丰田普锐斯混动车就开始在美国市场销售。丰田坚持将普锐斯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车型,其意识到有部分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新能源汽车来展示自己对环保事业的支持,而其他企业也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道路上进行着不同的尝试。

随着汽车厂商推出更多的车型,各自的销量也随之增长,然而节油经济车型始终无法获得主流消费市场的青睐。根据凯利蓝皮书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插电及混动汽车销售最顶峰时期,当时美国汽油价格约为每加仑3.5美元,美国插电及电动汽车总销量仅为34.1万辆,只占到美国车市总销量的2.2%左右。

汽车厂商们花费数百万美元研发新车型,不惜以企业亏损为代价来满足美国政府制定的汽车节油目标,即到2025年新车型每加仑平均行驶里程需达到54.5英里(约合87公里)。

在汽油价格跌至每加仑2美元以下之后,混动及电动车的销量也进一步下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汽车厂商在美国市场销售共计16款混动及电动车型,但总体销量却刚刚突破27.4万辆。

销售业绩不景气为混动及电动车的研发上市制造了较为负面的环境,因此汽车厂商们将卖点开始转移至车型外观、加速性能、操控性能以及可靠性方面。

雷诺-日产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当地时间3月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动汽车不需要太多的售后服务,其驾驶性能和能量消耗方面同石油不产生任何关联,因此可靠性极高。”

凯利蓝皮书高级汽车分析师卡尔-布劳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能源的一种,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电能的使用都超越汽油。

现金技术的运用使得电池体积越来越小、蓄电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电动引擎的启动速度要比油动引擎更快,混动车内的电动和油动引擎能够实现较单纯油动引擎更快的加速,而电动汽车所产生的噪音也更低一些。

在汽油价格维持在每加仑2美元的前提下,丰田凯美瑞混动版和4缸油动版之间3720美元的差价需要超过10年时间才能追平。有分析人士就此指出,不能单纯的从数字角度比较混动车和油动车的价格,混动车的装配往往要使用更多的设备,生产工艺也更好。

即将推出的新款雪佛兰Bolt和特斯拉Model 3续航里程已能够达到200英里(约合321公里),上述两款车上市之后将会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的吸引力。汽车充电站设置不足在过去曾经被认为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短板,而续航里程超200英里电动车的出现使得上述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能够自动充电的自动驾驶汽车在上市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电动车的销量增长。

卡尔-布劳尔预计未来12年内电动车和混动车将占据美国车市销量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SUV和卡车也将逐步推出电动以及混动版本。

国际能源署上月预计国际油价到2020年将提高一倍,原因是采油企业面对低油价环境将削减投资,受此影响全球原油供应量将显著减少,而油价所出现的任何增长都会成为电动车和混动车发展的助推剂。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