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3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首家新能源骗补企业——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姆西)。据报道,该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只报备了25台车的合格证,而在当年12月该公司却上传了2905台车的合格证,然而,由工信部和财政部等四个部门组成的调查组要求核查每一台车时,公司却不能明确回答车的去处。随着调查的深入,一场由卖方和买方联合骗取国家补贴的阴谋浮出水面。
在知名汽车评论员余德进看来,虚假销售,即企业自己生产、卖给自己成立的租赁公司或者把电池拆回来重新进行销售,循环骗补,以及像吉姆西这样买卖双方联合骗补,已是汽车圈内心照不宣的事情······
何为骗补?又有谁在进行骗补?
据了解,为了扶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上坚持投入,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自2009年开始,我国财政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总额,已超过百亿元。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对于乘用车一般按照续航里程进行补贴。2013年的国家补贴标准是纯电动乘用车只要达到国家标准,即可享受国家与地方财政补贴。补贴标准按续航里程划分,80-150公里补贴3.5万元;150-250公里补贴5万元,250公里以上补贴6万元。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此基础上下浮10%和20%。
而在未来,根据“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而相对于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年销售33万辆的数据,500万辆的目标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要新增93万辆新能源车销量。
面对这一空前巨大的市场蛋糕,大多数的中国汽车企业都积极行动,希望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一难得的时代机遇。不过,也有一小撮企业动起了骗取财政补贴的歪脑筋。
央视曝光的苏州吉姆西就是其中之一,据悉,这家成立于2013年8月份的企业,在2015年上半年仅生产了25辆电动汽车,但却在年底实现了爆 发性增长,仅12月份就获得机动车合格证2905个。而最终,经查证,苏州吉姆西是在没有现车的情况下,大量虚报合格证,并获得牌照。再通过与“客户”串 通,相互配合以骗取财政补贴。
“骗补”核查工作组专家组组长董扬表示,“关联企业之间,比如说使用车辆的企业、购买车辆的企业和生产销售的企业大部分是有关系的,有的有市场关系,有的有供货关系,互相之间打好招呼,互相之间勾结做虚假的销售,这就是一种骗取国家补助的行为”。
事实上,除了“企业间相互勾结实施骗补”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还使得很多“骗补”招数曝光在了聚光灯下。据余德进介绍,除了买卖双方联合骗补外,还有部分企业通过电池来进行骗补。“由于没有专门的检测机构,部分企业采取虚报电池续航里程的方式进行骗补。”余德进说。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在业内还存在一种比较“高明”的骗取手段,就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也即是业内所称的“左手卖、右手买”的骗补方式,其实这些车辆并没有进入流通领域,租赁公司买来后,会将车返厂,由于与燃油车的每一台发动机都有编号不同,电池系统并没有可核对的标识,因此完全可以再利用。就这样,一辆车来回卖好几次,补贴金额也随之循环领取。
是什么诱惑部分新能源车企骗补?
不少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突飞猛进,而拉动这一市场飘红的最大动力是政府的补贴。从2009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其中最大的政策红包就是补贴。2009年至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补贴已经超过了150亿元。
目前,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中,包括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两大部分,地方补贴又包括省、市、县、区等多级补贴。国家补贴的对象是直接给付到汽车生产企业,地方补贴则有的给付到汽车生产企业,有的给付到汽车生产企业的用户。
一方面,高额补贴是不少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的原因。“这款车——比亚迪(58.41, -0.56, -0.95%)秦EV300补贴11万元后,只付15万多元就可以了,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其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在北京北苑东路一家比亚迪4S店,前来看车的王先生如是说。
该门店的销售人员刘先生在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新能源车型时,也着重强调补贴的力度——一辆车补贴11万元。
然而,在贾新光看来,正是这样的高额补贴,使得一些“吉姆西”企业产生了骗补的行为。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能盈利的基本没有,主要都是靠政府补贴来弥补亏损。”贾新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责任专家孙逢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比较大。许多车企前期进入新能源市场需要投入资金非常大,因此当然希望能通过补贴政策来获得更多资金去覆盖成本,所以肯定会有个别企业是出于逐利的目的。
另一方面,目前电动汽车电池产能严重不足,各地政府又都背负着比较严峻的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因此监管就没有那么严格。这就使一些人有空子可钻,只需重复使用一块电池就可以获得好几辆车的补贴,通过某种手段将卖出去的车辆电池回收,然后再与其他车身组装,打出出厂合格证,也就是“一块电池变出好几辆车”。
电动汽车的电池不像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具有唯一的发动机码,可以识别“身份”,因此只要将外观保护完好、将电池用量控制好,重复安装的旧电池与新电池没有任何差别,也很难被检测出来。
但如果说根本没有办法也不客观,除了从产品方面严查以外,如果再从电池的进货量以及车身的产量入手,还是能分析出一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是否愿意去彻查,目前来看,多地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比较有压力,看到销量数据的不断上涨,会不会对车企严格的进行检查,也要打一个问号。
加强监管是关键
在孙逢春看来,除了利益诱惑外,之所以出现新能源骗补行为,说明国家在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方面存在尚需优化之处。现阶段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是上牌即给补贴的方式,在未来可以采取上牌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之后有了一定的运营里程后再给予一定比例补贴的方式。其实这种补贴方式国家一直在推进,但是政策的出台需要时间,因此可能会让个别企业钻了政策的空子。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所以出现骗补的行为,主要还是补贴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够所致。
与其他国家的思路一样,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政府方面也希望通过补贴政策发挥推动作用。“十二五”时期,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研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消费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技术研发、充电设施的奖励、标准法规的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涵盖研发、生产、消费、运行等各环节,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专家王秉刚认为,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实施编码制度,有利于遏制部分骗补行为。
“从之前已经出台的补贴政策细则看,确实存在疏漏。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除了中央财政补贴,一般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发放的地方补贴。这样的补贴规则明显过粗过松,而且补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
“从目前国家的补贴政策来看,补贴在生产端,正因如此,生产企业才可以通过成立租赁公司来作假销售或者拆卸电池、循环使用电池,从而实现骗补。”该业内人士说。
“纯电动客车补贴完全由车身长度决定,而乘用车则只看续航里程,而续航里程可能存在数据造假,这样的补贴标准、补贴方式显然容易被钻空子。”贾新光称。
从2015年4月发布的2016年-2020年新一轮补贴标准中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意识到该问题,标准规定,纯电动客车不再单纯以车长划定补贴标准,增加了续航里程和Ekg两个指标。
补贴将逐步减少 骗补车企“好日子”或将结束
有数据显示,2015年将近3/4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这样的限行、限购城市。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购,购买还有补贴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动因。对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此前表示,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变单纯依靠补贴的盈利模式。
财政部长楼继伟透露,今后将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不能获得补贴,这样可以遏制行业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对行业整体发展有利。
同时,楼继伟还强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现在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仍然缺少重大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政府补贴政策过度依赖。按照财政部的规划,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将完全退出。
第一电动网主编邱锴俊说,工信部制定的燃料消耗值积分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今年可能会出台。它可以使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优势,而不会发生骗取补贴的情况。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补贴的逐年减少,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打击骗补的行为,依靠补贴过日子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好日子”或将结束,整个产业将从严重依赖补贴向市场竞争主导来过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