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实现弯道超车 王传福的“冠军梦”实现了吗?

作者:罗松松 来源:界面 发布时间:2016-04-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不出所料,4月11日,王传福在比亚迪元的上市发布会上,面对上千位经销商和迪粉(比亚迪粉丝)再次强调公司去年获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殊荣,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格外豪迈,甚至有些激动,台下的经销商和迪粉们跟着骚动起来,看起来像是在听一位沙场归来的将领发表胜利宣言。

众所周知,王传福的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销量“冠军梦”。早在2007年,比亚迪第一款中档轿车F6上市时,被外界认为“低调执着”的他大放阙词,信誓旦旦地表示公司将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彼时的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不过5年。

那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正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新能源汽车不过是新生事物,大部分车企对此都持观望态度,王传福一意孤行,等待着这个市场的爆发。

“比亚迪要实现弯道超车,新能源是个难得的机会。”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说。

2015年,王传福等到了这阵风。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扶持政策,在过去的一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逾2倍,达到5.8万辆。在中国车市增速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押宝”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亚迪格外显眼。

不久前,比亚迪发布的财报显示,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增幅37.5%,净利润达到近30亿元,增长5.5倍,在传统燃油车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为比亚迪贡献绝大部分利润。

对于王传福而言,这是份成绩单足以让他“扬眉吐气”。对比2014年,虽然比亚迪净利润为4.3亿元,但是政府补助近8亿元,算上其他非经常性损益,比亚迪的扣非净利润为-6.8亿元,汽车销量同比下降约21.3%至约37万辆,这是比亚迪成立以来销量跌幅最大的一次。

在发布会上,当被问及“比亚迪提前十年实现全球第一的梦想靠的是什么?”,他回答到:“在困难的时候选择坚持。”【注:基于对新能源汽车概念解读不同,如算上燃料电池车、纯电动车、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等车型,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的车企则是销售了80280辆的丰田。】

对于比亚迪来说,或许真正的困难期还未来到。

汽车行业很残酷,它从不排斥“搅局者”,但是从不包容“失败者”,它不像互联网行业那般讲究“情怀”,红旗和观致汽车就是很好的佐证。对于车企来说,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研发的车型如果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那就是失败,不容辩解。

回想2003年,当时的“电池大王”王传福力排众议,执意切入汽车行业,让许多人为他的决定捏一把汗。这一年,世界汽车行业还出现另外一位狂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在这一年成立。不过,比亚迪因为有其他业务的支持从来没有沦落到破产的绝境。

由于出身电池行业,王传福在多个场合表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决心。2008年推出混动车型F3DM试水新能源市场,2010年推出纯电动车型e6,2011年推出纯电动大巴k9,直到2012年推出搭载自主研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秦”,以及去年推出的双模版SUV”唐“,再到刚刚上市的纯电动版“秦”,以及小型SUV车型“元”,比亚迪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线最丰富的车企。

然而,随着产业扶持政策逐渐细化,各方诸侯纷纷竖旗加入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对于当下的比亚迪而言,当下所面对的市场早已不再是前几年的局面。拥有互联网背景、实力不俗的车企都在跃跃一试,比亚迪需要担心的是如何不被超越。

“特斯拉的名声大噪以及国内不断出现的竞争对手都给比亚迪造成压力。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可以为特斯拉背书,但是比亚迪需要提高知名度才能保住市场份额。”香港汽车行业分析师Steve Man表示。

此外,由南京经销商自缢身亡事件引发的对于比亚迪是否涉及“骗补”的猜疑也在等待国家调查组权威的答案。就在“骗补”阴影还未散去,上海市政府近期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助新政则给比亚迪一个实实在在的“打击”。根据新政条款,比亚迪在上海市场主力车型——秦,已经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对王传福来说,“冠军梦”固然重要,但比亚迪的市场竞争力显然更重要。相比于特斯拉,比亚迪在技术和品牌方面相差甚多。本月初,号称史上最便宜的特斯拉Model 3上市,售价3.5万美元起,全世界的消费者趋之若鹜。反观国内市场,尚且没有一款电动车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是比亚迪的机会,更是王传福的心愿所在。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