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国家两部委发布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规划目标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6-04-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下称《计划》),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下称《路线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列举了包括“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等15项重点任务。而《路线图》则明确了上述15项重点任务的具体战略方向、创新目标及创新行动。以下为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创新路线图、战略方向、创新目标及创新行动具体内容。

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创新路线图

(一)战略方向

1.现代化工业节能。重点在高效工业锅(窑)炉、新型节能电机、工业余能深度回收利用等相关领域,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工业系统节能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2.新型建筑节能。重点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产品等相关领域,以及高效智能家电、制冷、照明、办公等终端用能产品开展研发与攻关。

3.先进交通节能。重点在高效节能运输工具、制动能量回馈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数字化岸电系统等相关领域,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开展研发和攻关。

4.全局优化系统节能。重点在能源全局优化系统集成,能源梯级利用等相关领域,包括系统优化、多能互补、多能转化、智能调度等方面开展研发和攻关。

(二)创新目标

1.2020 年目标。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基本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体系,建立开放的节能标准、检测、认证和评估技术体系。重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明显降低,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大幅提升,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能耗显著下降,以超低能耗、高比例非化石能源为基本特征的绿色建筑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全局系统优化技术初见成效,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有力支撑。

2.2030 年目标。在能源消费领域全面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能技术体系,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具有全球竞争力。形成国际先进的能效标准、检测、认证和评估技术体系。主要领域能源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节能成为能效提升的关键驱动力,支撑温室气体排放在 2030 年前尽早达到峰值。

3.2050 年展望。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节能技术体系,引领全球节能技术创新。先进节能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各领域能源获得充分、高效和有序利用。

(三)创新行动

1.高效工业锅(窑)炉技术。开发新型高效煤粉锅炉、大型流化床锅炉、燃气锅炉烟气全热回收、高炉煤气锅炉蓄热稳燃、高效低氮解耦燃烧(层燃)、新型低温省煤器、智能吹灰优化与在线结焦预警系统等工业锅炉节能技术。研究新型蓄热式燃烧、低热导率纳米绝热保温材料、黑体强化辐射和预混式二次燃烧等工业窑炉节能技术。建设绿色锅炉示范工程,运行效率提高到 90%以上,促进高效节能锅炉应用。

2.新型节能电机及拖动设备。研究新型自励异步三相电机、磁阻电机、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变极起动无滑环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等新型高效电机节能技术与设备。研究大型往复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曲叶型离心风机、新型高效节能水泵等拖动设备节能技术。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工程,改造电机系统调节方式,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电机系统节能提效研发平台,鼓励高效耗能设备替代,加快系统无功补偿改造。

3.工业余能深度回收利用技术。重点研发冶金渣余热回收、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全密闭矿热炉高温烟气干法净化回收利用、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转炉煤气干法回收、化工生产反应余热余压利用、高效长寿命工业换热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有机朗肯循环(ORC)低品位余热发电等工业余能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效率。

4.工业系统优化节能技术。研究开发钢铁、建材、石化等高耗能工业领域的可视化能源管理优化系统。开发基于智能化控制的燃料及蒸汽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应用机电设备再制造、建筑材料薄型化生产、玻璃瓶罐轻量化制造等资源减量化与循环化利用技术。研发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操作系统及相关工业软件、信息通信设备等工艺系统优化节能技术。建设绿色制造工程,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先进节能建筑技术。重点研究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超低能耗建筑等先进建筑节能技术。研发高效能热泵、磁悬浮变频离心式中央空调机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排风余热与制冷机组冷凝热回收等主动型建筑节能技术。研发高防火性墙体保温材料、节能型材、热反射镀膜玻璃、低辐射(Low-E)玻璃、建筑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产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空调等节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开发高效智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节能电器。推进现代木结构、新型钢结构建筑及装配式住宅的示范应用。

6.绿色交通技术。开发先进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效节能运输装备。研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制动能量回馈、轨道车辆直流供电变频空调、缸内汽油直喷发动机、车用燃油清洁增效、基于减小螺旋桨运动阻力的船舶推进系统、数字化岸电系统等交通运输节能技术。开发应用沥青路面冷再生、LED智能照明、大功率氙气灯照明等交通道路系统节能技术。

7.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研发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节能检测设备,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热工检测便携式设备、在线设备和检测技术。研究石油、化工、冶金等流程工业领域压缩机、水泵、电机等通用设备运行效能评估及节能改造技术。研究建筑能耗数据监测与评估诊断技术。

8.全局优化技术。研究提高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响应效率、实现跨部门能源规划布局的全局优化建模技术。研究非石油资源能源转化利用的最优路径比选技术,以及能源转化过程超结构全局优化集成技术。研发油气跨区域最优管网布局设计。研究能源系统智慧化建设最优路径比选与全局优化的系统设计。研究具有耦合金融、匹配供需、精准计量、身份识别、自动交易、实时结算、适时监管等功能的能源全局动态优化调度技术,攻克一批智能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化架构节点的全局优化构建技术。

分享到:

关键字:节能 能效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