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一季度用电数据折射工业生产企稳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16-05-01 浏览:

核心提示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2%,电力消费增速的回升反映出经济总体企稳的迹象。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的专家从用电增长贡献因素、用电结构调整、地区电力消费增速等三个角度详解一季度用电数据,探讨分析电力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 李江涛 单葆国

电量增长贡献因素转换 经济企稳接力

受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2015年各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振荡下行,下半年多数月份负增长,全年增速仅为0.5%。进入2016年,1~2月用电增速由负转正,达到2.0%;3月进一步提高至5.6%。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电力消费增速的回升?

今年前两个月,用电增速提高的主要贡献因素为寒潮与日历因素。首先,2016年1月、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去年同期分别低2.2摄氏度、1.4摄氏度,较大范围的严寒天气带动了采暖负荷的大幅增长,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测算,采暖用电量同比增加近70亿千瓦时。其次,2016年为闰年,2月份多一天,全社会用电量增加约150亿千瓦时。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前两个月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1.9%、11.8%。同期,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1%,受春节因素影响较大,且集中在2月份释放。通常情况下,我国工业生产用电从腊月开始逐渐减弱,春节后逐渐恢复,形成以春节假期(2016年为2月8日~13日)为谷底的“V”字型走势。

3月,三次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9.9%、4.3%、9.0%、8.9%。第三产业与居民生产用电延续了较高增长速度。第二产业用电同比增速转为正增长,体现出经济企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也存在2015年春节较晚,导致3月复工缓慢,用电基数较低的影响。

一季度,用电增速回升从气温与日历因素驱动转换为经济因素驱动,增速回升反映出经济企稳向好迹象。

用电结构持续调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总体来看,一季度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分别为1.4%、68.7%、14.3%、15.6%。近三年来,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比重持续提高,用电结构持续调整,反映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工业用电中,重工业(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为56.4%)同比下降0.6%,轻工业(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为11.0%)同比增长4.3%,显示出工业用电结构的调整优化。首先,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量持续下滑。一季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粗钢产量为19201万吨,同比减少3.2%;原铝(电解铝)产量为734万吨,同比减少2.0%。与之对应,一季度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用电量同比分别减少14.0%、5.7%。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用电快速增长。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为268亿块,同比增长15.9%;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为44120万台,同比增长19.6%。与之对应,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同比上升7.9%。

第三产业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仓储运输、网络消费等现代服务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3%,仓储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同比增长23.1%。

地区用电增速分化 经济转型进行中

一季度,各省用电量同比增速出现较大分化,通过与GDP增速的对比分析,可从中一窥各地经济转型的成果与困境。

发达地区率先取得转型效果。北京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一季度用电增速7.2%,经济增速6.9%。同期,浙江、广东、江苏用电增速分别为6.5%、6.2%、4.6%,经济增速分别达到7.2%、7.3%、8.3%,显示出发达地区经济新动能逐渐形成,转型成果显现。

中西部地区则转型压力较大。山西受环境保护、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一季度用电量同比下降0.2%,反映出产业依赖严重、经济转型困难,同期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宁夏、甘肃等省份一季度用电量分别同比下降11.6%、10.0%、8.0%,反映出省内占比较大的高耗能行业受市场需求疲软及“去产能”政策影响严重;同期,青海经济增速与去年全年基本持平,而宁夏、甘肃分别下降1.1、0.8个百分点。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