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刚 (化厦门大学学化工学院教授)
他现年61岁
1982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
1986年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
1987年回到厦大
2000年起任厦大副校长
2012年请辞厦大副校长,专心做科研
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别以为教授只懂科研,他身材挺拔,爱打网球,法语流利,可是“男神”级别的人物呢~下面就来跟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他留学巴黎,放弃高薪选择回国
在座谈会上,孙世刚作为12名新当选的院士代表之一做了发言,他说,要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感谢厦大……在一些人看来,这些感言似乎很老套,但他说,如果知道我的经历,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1970年,16岁的孙世刚在四川万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插队,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底分红只有10元钱。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过年的时候,他买了一块肉,像珍宝般捧回家孝敬爹妈,却不料错买了母猪肉,放到锅里怎么煮也煮不烂。
1977年恢复高考,让在小山村里的孙世刚看到化学,看到世界。当年,他便考入厦大化学系。1982年毕业后,他考取了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7年底,他放弃法国一份有着丰厚年薪的工作,回到中国。孙世刚说,在那个年代出国,看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是惊人的,我的想法很朴素:赶快回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差距不要再这么大。
他每次出差,都会给学生带零食
孙世刚上课,不喜欢照搬教材,而是会结合前沿的研究成果。他教导学生做实验要做到“头脑发热”,那才是用心做了。
最让人吃惊的是,他每次出差,都会给学生带回些小零食。由于教学成绩出色,他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名师”,这个称号每届全国只有100人能获得。
在卸任副校长后,他带领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这个获奖项目,已历时27年,从孙世刚1987年回国后就开始进行了。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如何设计和制备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催化剂是一个焦点。
孙世刚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就在于此。他的课题组最出名的成果是:首次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传统的化学法只能合成立方体、八面体或是截角八面体,二十四面体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晶体形状。通俗地说,越多面,就越能提高一些重要化学反应的效率。换言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能源、催化、材料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他法语流利,会打乒乓球和网球
61岁的孙世刚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也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家不修边幅的印象:虽然衣着朴素,但总是很整洁,这可能和他的“出身”有关,他原本是做贵金属单晶电极,这个方向对耐心要求很高,而且要保证实验体系的极度洁净,稍有污染就可能前功尽弃。
这位新科院士还有出人意料的一面,比如他曾是电影爱好者,在法国读书时,曾加入当地一个电影俱乐部。
他还曾是乒乓球好手,在他留学的地区,有个乒乓球俱乐部,里面有当地比赛的冠军,有一次,他们进行比赛,冠军让了几个球之后,孙世刚打败了他。
不过科研使他远离了电影和乒乓球,但他仍然保留着打网球的习惯,但也是为了科研,他说,科研需要好身体。
总之,撇开学术,这位新科院士其实是位身材挺拔、会说一口流利法语的男神。
访谈
问题一:不少人孜孜以求的院士头衔,是因为当院士后,“身价”不同了,你觉得自己会变吗?
他说,国家给你这个称号,是希望你做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工作,要求更高了,我必须更加努力才行。但他没有掩盖自己喜悦的心情,他说,这是对他过去所做的工作的肯定,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新的起点。
问题二:2012年,你请辞厦大副校长,据传是因为觉得科研岗位更合适自己。对于这件广为流传的“辞官搞科研”一事,你怎么看?
孙世刚教授很认真地说,其一,我已经当了13年副校长,当时正好换届;其二,当副校长时,我受到“照顾”,还有精力搞科研,但科研任务越来越重,我觉得能够在科研上做出比当副校长更大的贡献。
算上孙世刚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院士数量增加到了9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厦大毕业。南方之强,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