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新能源汽车应小心“低水平投资”陷阱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6-06-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一种投入只是为了产能、利益的扩张,那么这种投入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失败。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可谓风起云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全国新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规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规划产能超过300万辆。这些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形式存在,并且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

5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85批)的车辆新产品公示信息,共有21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入选。这则公告意味着,上述21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已经可以生产和销售,不过要获得补贴,还需再获得《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准入。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阶段,目的就是为控制、消耗以及淘汰落后的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就此而言,中国新能源(11.59 +3.30%,买入)核心技术层面存在欠缺。在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时,企业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能够快速地用产品来占领市场,在技术的投入方面就再次陷入了被动状态。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企业把过多资源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上,而不是技术提升。

这种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如果企业把过多的资源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上,而忽略了技术进步,这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超越更多的是产量和市场规模的超越,而非技术上的超越。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到,投资从冷到热,需要一段艰难的预热过程;从热到冷,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投资过热如果听之任之,气泡吹破,得利者最后必然受损,稍有不慎,行业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上,更是由地方政府、企业、资本三方共同发起的新一轮投资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低质重复投资建设,这虽然在短时间内给地方政府带来较高的GDP。但是从现在的行业、投入公司来看,投入的资金大量来自于银行贷款,当经济回落时,有没有技术的保障,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需要正确引导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方向,从产能向技术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长远的经济增长。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