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储能:新能源的新命题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0-10-13 浏览:

  电池管理对电动汽车的发展非常关键,这是未来一个新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充电时间对用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小时和一个晚上的充电时间所伴随客户群的大小会相差很远

  目前国内储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而是缺少市场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国外很有市场,但在国内却没有实践机会。国家的示范项目中要支持自主创新的储能技术

  电池在变脸

  小到钮扣电池,大到储能电站,电池的形态是如此不同。从内在结构分,有机械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从材料分,铅酸、镍氢、锂,有几十种之多……   

  还是从我们身边的事情说起。海外媒体报道,苹果iPhone 3G S手机最近遭遇麻烦,要么是因为手机发热量太大把后盖烧变色,要么是iPhone 3G S的触摸屏疏油涂层很容易磨损,可麻烦最大的是iPhone 3G S电池不耐用,而在它刚发布的时候,苹果可是声称iPhone 3G S的电池续航时间比iPhone 3G有了15%~20%的提高呢。

  苹果公司是靠iPhone手机和MacBook Air笔记本东山再起的。Macbook Air拥有全尺寸键盘和13英寸液晶显示,但最厚处仅1.93厘米、最薄处0.4厘米,重量约为1.36千克。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举行发布会当天,打开一只淡黄褐色的标准档案袋,让这款MacBook Air笔记本滑出,赢得观众一片赞叹。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苹果产品酷炫设计背后,电池才是苹果如此脱凡出尘的关键。在苹果设计人员之前,几乎没有厂家注意到一个“小秘密”:笔记本电脑使用可拆电池,但只有不到5%的消费者会购买备用电池。这使得苹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笔记本通用电池,而使用内置的可充电电池,把长方体电池变成了薄薄一层,这样笔记本也随之变薄了。

  “这种改变真是神来之笔。”联想研究院专门从事电池研究的独立研究员于海峰博士感叹道。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越来越追求时尚设计和小巧轻薄,厂家对电池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电池成了瓶颈。“苹果的改变属于奇思妙想一类,但是本质上并不能提高电池的性能。”于海峰博士介绍说,主流笔记本厂商都采用18×60锂电池,苹果采用的锂聚合物电池,没有化学成分上的变化,也不可能显著提高效能,所以主流笔记本厂商在电池上并没有追随苹果。“薄还是能做薄,但是涉及到能量,人们不光希望电池越做越小,还要求电池容量足够大,使用时间越长越好,这是矛盾的,也是目前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发展瓶颈。”

  对电池小巧、耐用的追求,是无尽的。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月6日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研制了一种可通过印刷方法生产的高效能电池,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外形小巧,厚度不到1毫米,重量不到1克,是利用纳米技术将普通锂离子电池缩小并封闭到一张纤维素纸张上,研究人员称,这种新型超薄电池将引起一场电池领域的革命。

  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St. Andrews University)的彼得·布鲁斯(Peter Bruce)教授研究出一种新型“空气燃料”多次充电型锂电池,电池只要“吸”口气,储能就翻倍,该电池的储电量大约是目前普通锂电池的10倍。

  “电池不像CPU,不遵循摩尔定律,电池本质上是一个材料科学,发现一种新材料,就能使电池技术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但是找到这种新材料之前,只能在能量密度上下工夫,发展就比较缓慢。比如锂电池,从1997年到现在,始终是在逐步地提升。大家都在寻找新材料,不断试验,电池的更新换代,无法预测,一旦出现就是革命性的。”于海峰博士说。

  在于海峰为“小电池”绞尽脑汁的同时,与联想研究院直线距离不超过4公里的中国电科院电工研究所电池实验室主任刘家亮却在为“大电池”而费尽心机,他遇到的问题同样是材料。

  随着电力工业发展,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输配电系统面临提高系统可靠性、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预防停电的要求,而储能是最佳解决方案。可能的大规模蓄电方式有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电站、液流电池、铅酸电池和可再生燃料电池。中国电科院的研究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全钒液流电池(VRB)是最具发展和应用潜力的储能手段。VRB是将具有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分别作为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储存在各自的电解液储罐中。电解液通过泵的作用,由外部贮液罐分别循环流经电池的正极室和负极室,并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在反应过程中,由电极提供反应场所并起一定催化作用,而不参与化学反应。

  液流储能电池有很多优点:功率和容量可独立设计,尤其适合大规模储电;启动速度块,运行过程中充放电切换可在毫秒级实现;充放电性能好,能深度放电而不损坏电池;自放电低,在系统关闭模式,储罐中的电解液无自放电;环保性好,在常温下封闭运行,三废少;可全自动操作,维护简单,操作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可达15~20年;电厂选址灵活不受地域限制,占地少。在国外,多硫化钠/溴液流(PSB)系统已有实际应用,包括英国2002年建成的120 MWh/15MW系统,和2004年建成的美哥伦比亚空军基地120MWh/12MW系统。

  刘家亮所在的研究室的目标是到明年底以前掌握100kW级VRB储能技术,掌握电池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完成100kW/ 200kWh的VRB储能系统的研制、试验,并开展示范运行。记者在实验室现场看到,100kW的VRB储能系统有一层楼高,而他们即将推出的500kW的VRB储能系统更庞大,将搬出实验室,应用在国内张北满井风电场南部区域的首个风光储能示范项目。项目计划开发规模为风电30万千万、太阳能光伏电10万千万、化学储能7.5万千万,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化学储能规模均为世界最大规模示范项目。

  据世界最权威的《电池手册》作者戴维·林登和托马斯·雷迪介绍,从1995年以来,电池工业有了惊人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电池作为电源的小型电子器件或装置极大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对低废气排放和零排放车辆以及其他应用的迫切需求,使人们重新焕发了对可能是最能满足其要求的电池的兴趣。”据介绍,当今世界电池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500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了一倍以上。

  能源转型的救生筏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将使电网两端发生变化,一端是电网,一端是用户。如何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储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电池的发展有上百年了,一直在发展,也不断有进步,但是储能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肯定是大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现在美国和全世界都在热炒的,绿色新政也好,低碳经济也好,能源战略转型也好,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是怎么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储能是个技术手段,现在看还可能成为关键的技术手段。”刘家亮的上司,中国电科院电工所所长来小康说。

  在来小康的眼中,储能之所以热起来,是因为两端发生了变化。“我们是做电网的,电网的两端,一端是电源,一端是负荷,也就是用户,我们是把中间的输配电网络做好。原来的情况基本上双方都是稳态,电源侧是可控的,包括火电也好,水电也好,都是可控的,可按计划给你供应。另一方面,用户端对电的要求不是很高,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电视、电脑、空调的普及,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能源面临枯竭,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都使得各国加大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近30年来,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市场化进程逐年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世界风电累计装机总容量达到9384.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累计产量达到1.2亿千瓦,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清洁电力。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新能源发展迅猛,去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600多万千瓦,累计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年产400万千瓦光伏电池的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

  在7月12日结束的国家电网公司年中会上,对清洁能源做出了大胆预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分别达到3500万千瓦和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分别达到1050万千瓦和8600万千瓦。到202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装机将占电力总装机的16%左右。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显著特点是不可知性、多路的、间隙性的,就像歌儿中唱的,“像风儿一样自由”,没有人能够控制风什么时候吹,太阳什么时候出来,而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恰恰在中西部必须接入大电网才能实现价值。此前也有过一些思路,比如风电场匹配火电、水电,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行,不用从经济效能上分析,技术上就行不通。“一般的抽水蓄能电站,它的反应速度根本跟不上可再生能源,因为光伏发电的功率是秒级的,风电的功率波动也是论秒或分钟级的,抽水蓄能电站对应的是昼夜或时段的变化。所以可再生能源来了,过去传统的储能技术不行,调节不了,平衡不了,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又转向电化学技术。”来小康说。

  中国地理、气候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新能源不接入电网就无法实现利用,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储能,是最有可能的救生筏。

  “我做过一个表格,四个点,一边是电源,包括稳态和波动两种情况,另一边是负荷,也分为稳态和波动,中间是储能。没有变化的时候,是从平稳到平稳,可以利用抽水蓄能电站来调节峰谷负荷,是以昼夜或时段为单位的。现在电源和负荷侧的变化有可能是从稳态到波动,波动到平稳,甚至是波动到波动,这四种的排列组合,储能是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我们现在热衷电化学技术,主要解决的是波动输入平稳输出,或者波动输入波动输出,这是传统的储能技术解决不了的。”在来小康的心目中,每一个大型风电、太阳能电站,都必须要配置一个储能站,我们在实验室看到的一层楼高的液流电池储能装置就是模型,“配备储能系统以后就可以减少很多输电网络配置资源的浪费,因为没有储能电站,输电容量的配置是按尖峰配置,也就是按夏季空调最高供电量计算,这就增加了输电线路的投资,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比如变压器都是按最大功率数来配置,但实际上基本不会满负荷运行。相应电源侧也是按这种尖峰配置,但是如果有储能,发输配电就可以按平均值进行设计,大大节约了成本,其意义是肯定明显的。”

  除了液流电池的研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所还同时启动了“第II代高温超导SMES储能单元构成关键技术的研究”,目的仍然是储能。“超导储能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解决的是电能质量问题,比如说系统遭受外力破坏,电压突然降低,系统要有瞬间的存储和释放能力,超导储能就是要解决电压波动的问题。”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电能利用和电能储存技术”已被列为电网前瞻性关键技术之一,能源转换是国家电网公司确立的战略性、标志性重大技术发展方向之一,目的是为了有效确保我国即将形成的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的互联大电网安全,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改善区域供电品质和绿色能源电力输出特性。而在美国“电网2030”计划中,SMES等超导电力技术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采用超导电力技术建设骨干电网的设想。

  按照来小康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储能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有效调控电力资源,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前提和实现电网互动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传统电力系统是跟踪负荷式,常见储能手段包括抽水蓄能、铅酸蓄电池等,特点是靠近负荷侧,具有削峰填谷作用,而现代电力系统是跟踪负荷式+跟踪电源式,主要针对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应用位置仍然是靠近电源侧(我国特点)。因此针对可再生能源,要拥有动态响应特性好、兼顾时段变化并靠近电源侧的大规模储能设备,以电化学电池为主;针对负荷要拥有应对昼夜变化的大规模蓄能装置(以抽水蓄能为代表);针对特殊负荷要求的动态响应好(以超导、超电、飞轮为代表)的分布式储能装置。储能在未来电网中的应用,电源侧以电化学储能及抽水蓄能为主要储能手段;负荷侧以集中式的抽水蓄能及分布式的电动汽车为主要储能手段;特殊需求点,配置超导、超电、飞轮技术等。总之,储能将成为电力生产链中的一环。

  电动车:储能风向标

  电动汽车的价格和配套基础设施还是个瓶颈。电动汽车一旦上路行驶,必然要遇到充电的问题。电能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就像汽油对于普通汽车一样重要。

  来小康的研究课题主要围绕着电源侧应用,也就是怎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问题,但是他同样关注负荷侧的应用,“电动汽车最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集大成者,那时候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还是一个移动储能装置。”在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愿景图里,电动汽车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那时候电动汽车既可以充电也可以放电,电力公司可以通过电价手段调节峰谷,消费者甚至有机会利用峰谷电价不同而赢利。

  “挤公交受罪,打的太贵,摩托车有阴影,自行车太累,轮滑上街危险。轿车车贵油也贵。电动汽车一直是我想DIY的城市代步交通工具。”这是一位网友在电动车论坛上的留言,反映出老百姓的切身感受。自从1988年,英国罗孚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自行车,随后日本雅马哈公司于1994年正式推出电动自行车,一年后,清华大学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轻型电动自行车。在随后的十几年间,电动自行车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那迫不及待的心情,颇似当年等不及DVD,造成了VCD在中国的风行。

  “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区别,还不能拿DVD/VCD来类比,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包括电池成组和电池管理,比单体电池要复杂得多。”北汽福田汽车战略部高级业务总监沈杨博士留学德国,可能受日耳曼人严谨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不接受拿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类比。“电驱动的汽车分为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目前看,还是混合动力比较多,但是我们更看好纯电动汽车的前景。”

  北汽福田公司正在研发并于近年投产一款纯电动车。该车以福田去年推出的轻型商用车“迷迪”为原型,动力系统采用了锂电池,可以在普通的家用插座上充电,每充满一次电可以行驶100公里以上。在北汽福田总部,本刊记者看到了迷迪的传统车型,内部空间很大,客货两用,宜商宜家。此前,福田从2003年就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并在全国首家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商品化。2008年1月,广州第一巴士公司采购了30辆福田欧V混合动力公交投入运营,运行一年后,出勤率达98%,节油率达到25%以上。

  今年,国家启动了“十城千辆”计划:第一阶段发展13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型动力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公交、出租、公务、市政等领域,将至少推广使用6万辆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最高每辆可获60万元的财政补助。“现在世界主要汽车厂家都在关注、研究和开发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北汽福田应该只是无数竞争者之一,各车企的解决方案有所区别。我们认为,电池和电池管理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核心,要重点投入。”沈扬博士说。

  7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实施。此次发布的《规则》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按技术水平细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相应限定其市场化的范围,对车企准入也进行了限定。

  《规则》所附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2010年12月31日前适用)》中,将使用镍氢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的混合动力乘用车列入成熟期产品。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和纯电动汽车,则列入发展期产品。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但只能在批准的区域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的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成熟期产品与常规汽车产品相同,可在全国销售使用。这意味着,在2010年12月31日前,装配锂电池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将被限定销售区域。

  从规划中看出,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中锂电池是重点发展方向。沈杨博士也持类似的观点:锂离子电池必然是未来纯电动汽车的主流。“目前国内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技术难度也高于纯电动车,所以整车厂商更看好纯电动车,何况纯电动车更具有经济性。”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电池生产国,又有锂矿资源,还有制造成本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完全有可能像船舶行业一样迅速赶超日韩。新能源电动车、客车和轿车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必将拉动整个电池链十倍速扩张。

  据长沙晚报报道,今年株洲将有160台公交车被置换成环保公交车,从而打造国内首个“全电动公交城”。混合电动公交车能有效回收制动能量,比传统公交车节油超过2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60%,单台车运营每年能节油3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2.5吨。一位已经开上电动公交车的司机介绍,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电动公交车每百公里的运行费用要比传统燃油公交车节省130元左右。

  电动汽车何时能实现市场化,走进千家万户,现在还没有一个时间表,其中价格和配套基础设施是瓶颈。电动汽车一旦上路行驶,必然遇到充电的问题。电能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就像是普通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行驶一样重要。

  “电池管理对电动汽车的发展非常关键,现在国内在电池集成管理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将是未来一个新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沈杨说,“充电时间对用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小时和一个晚上的充电时间所伴随客户群的大小会相差很远。”有业内人士指出,比亚迪未来最赚钱的业务不是卖车,而是卖快速充电电池。“股神”巴菲特之所以看重比亚迪,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话说,“像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他们储能的电量需求量很大”,王传福称,2009年下半年有可能为中美能源提供一部分储能电站。

  目前,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不健全。国家电网公司于2008年12月发布了《QGDW-238-2009电动汽车充电站供电系统规范及编制说明》,也在积极地推动电动汽车规模化使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

  目前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正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在几大城市的首批充电站建成后,将成为示范运行的纯电动汽车补充电力的基站。而要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则尚需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批准。

  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认为,换电池的方式不错,这种运营模式是运营商提供电动整车包括电池组,在路上有类似加油站的换电池站,可以随时换电池。这将促进家庭用车的发展。现在世界上比较被认可的是以色列的小城市特拉维夫,该市竟然有数千辆纯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是投入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配备了数百个大型充电站,充电模式采用换电池的方式。

  可以预见,这个系统一旦建立,家庭用车使用电动汽车毫无疑问会得到普及。不过,建造这个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储能:谁来买单?

  储能产业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动才能发展,老百姓的环保习惯也需要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会行动。另外,市场的力量是决定性的,最后的解决是通过市场完成的。

  对于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沈杨博士做了详细的比照分析。对于短期内价格仍然比较高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力汽车来讲,政府补贴仍然必不可少,就如同许多可再生能源目前仍然无法甩开政府补贴的拐杖一样。

  储能技术及相关产业就目前的阶段看,显然不是一个立即就能赚钱的行业。许多专家建议,目前我国在税收和财政方面对新能源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储能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来小康认为,“应充分发挥储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应延伸到储能环节。”他表示,“储能技术的发展约以10年为周期,周期长就要求超前于需求开展研究,并加大科研投入。”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亦持相同的观点,建议国家将大规模储能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列为“十二五”规划重大专项,予以重点扶植。

  “国家很难直接改变什么,国家可以做到推动,可以加速或者放慢某种趋势的速度。”来自长安私人资本的联席董事吴涛认为,现在储能已经逐步得到了政府重视,给与补贴政策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全部,现在民间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热情也很高,但老百姓要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会行动,现实是老百姓使用能源,已经习惯了电和油(当然现在还有一点气),这个习惯改变起来很难,要有很强的推动力,不能期望老百姓都像北欧人那样,为了环保改变自己的习惯,美国都不能,老百姓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改变。

  “还有一个力量,是决定性的,就是市场的力量,最后的解决是通过市场完成的。”在不久前合众资本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吴涛结合自身经历对储能问题做了一个专题发言,“我们是因为投资了一个做电动自行车电源的公司叫超威,发现了在清洁技术里面更小的分支的就是储能。实际上储能只是一点点的技术环节和技术手段,因为他本身不产生能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个非常小的分支,跟清洁能源仅仅沾一点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储能可能对节能,对发展新能源,增强电网的能力,增强国家的竞争力,改善电能的质量都是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张永伟也认为,目前国内储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而是缺少市场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国外很有市场,但在国内却没有实践机会。他呼吁,在国家的示范项目中要支持自主创新的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中,政府鼓励试点城市应用电动汽车并推动其发展,但地方政府推出的汽车及其采用的电池、控制系统很多不是国产,而是国外技术,是个空壳子的本土品牌电动汽车。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示范推广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却为国外技术买单,国内企业则被边缘化。这将是很尴尬的问题,需要做提前的政策研究。”

  “政府、民众、专家可能很热,但投资人是最冷冰冰的,因为投资要求回报,我们的时间,从进入到退出只有3~5年,这段时间就要把钱挣到。”吴涛说,但是资本的鼻子是最灵敏的,因为机会对于他们就意味着金钱。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在安永公司(Ernst & Young)2009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提到,根据Dow Jones VentureSource数据,2009年一季度全球风险投资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金额由上年同期的7.15亿美元骤降至2.77亿美元,降幅达61%,投资项目数量由46个降至24个。但是,这其中投向能源存储技术的资金却达到1.1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有余。

  储能,从来不是一个行业,而是分布在不同行业的若干个断面,但困境和出路同时指向储能时,真有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吴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承认,他对储能的研究很肤浅,因为投资人看中的是机会,是个案,哪个企业值得投,当然要投企业就必须看行业的发展前景,转了一个弯儿。“我认为储能是有效调控电力资源,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电网互动化管理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只有当可再生能源连到电网上,才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的一个清洁技术。”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例如,1857年和1929年两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分别爆发了电气革命和电子革命两次技术革命高潮。目前的金融危机将加速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步伐,在今后的10到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目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就业的重要投资领域。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绿色能源计划”。提出3年内,使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加1倍,到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10%,到2025年增到25%,并准备建立上千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奥巴马此举旨在改变美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保证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在积极行动起来,以期借助新能源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据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两位重量级学者牵头,正在对储能战略做专题研究。在中国能源的未来中,储能可能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存在,而要上升到产业层面,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