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风电并网瓶颈何以破解?储能技术寻出路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0-10-22 浏览:

    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显示:中国在2009年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一。在中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并网问题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当风电产业遭遇电网瓶颈,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全国近1/3的风机闲置或空转(中国电力联合会数据),无论是给国家还是企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破解风电并网瓶颈,究竟该从何处着手?

    技术瓶颈?

    业内普遍的共识是:风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会对电网运行产生较大影响。毋庸置疑,这的确是风电自身的一个缺点,那么解决此问题的技术路径又在哪里?

    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但囿于抽水蓄能电站受地形制约,建设周期长,也会带来一定的生态问题,也受水资源的制约。而从我国大多数大型风电场所处的地域范围来看,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只能因地制宜,适当发展。

    日本住友电工公司2005年在北海道为36MW的风电场建造了4MW/6MWh全钒液流电池系统。该系统在3年的应用中实现充放电循环27万次,对于风电平滑并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第一个风电场储能项目的成功示范。这似乎为风电并网的技术路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配套大规模高效储能装置,能够有效解决发电与用电的时差矛盾及间歇式风力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造成的冲击。而储能技术当前还面临着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从技术角度来讲,把垃圾风电转变为优质电能,需要大力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

    利益之争?

    风电装机连续四年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急剧增加,电网的瓶颈因素开始显现,电网的投资建设远远落后于风电发展的步伐。那么电网建设为何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风电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曾公开解释称:“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大大超出规划;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抛开风电上网对电网造成冲击这一原因,更深层次的诱因或在于利益之争。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凤起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缘由:“风电并网是要花代价的,可再生能源基金的钱不够,多出来的钱谁也不愿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风电要想更大规模地发展,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比过去难度大得多,过去是设备研发等前期工作,现在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利益的调整,所以这个难度会更大。怎么解决电网?我觉得还是电网公司的认识。如果能够像认识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一样认识风电,解决不了风电并网吗?大家如果真的从国家民主这个长远的利益、根本利益出发,抛弃一些企业小的算盘,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解决。现在没有解决是没到火候。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环境的束缚,电网公司必须要有所作为。”

    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和远距离输送方面需要大量投入,但收益不大,缺乏利益驱动和变革的动力。这或许是风电专用电网建设滞后的首要原因。

    政策缺失?

    关于风电并网的国家标准,一直难产。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风电并网国家标准》在经过两轮的征求意见和修订后,已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报批国家能源局。新的标准将更严格并具有强制性约束力。

    此前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试行、2009年修订了《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而此次的风电并网国家标准实则是由国家电网直属的中国电科院牵头制定的,国网多家下属单位参与标准制定,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风电设备企业未有参与,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国家标准是否会掺杂企业私利。

    此外,国家层面目前尚未有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储能技术应用的相关政策,大规模储能产业亟需进入国家规划层面。美国政府2009年已将大规模储能技术定位为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性技术,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显然还未起步。与新能源产业不断完善和加强的政策引导与支持相比,对大规模储能产业发展政策上的缺失将阻碍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实现。
 
    实现理想的风电并网,电网瓶颈的解决无疑牵涉枝节繁多,无论是技术、政策、观念和利益,都亟待破解。

 

分享到:

关键字:风电 并网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