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多家公司被列入动力电池企业目录 外企再次无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6-06-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6月20日,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共有32家企业上榜,亿纬锂能等多家上市公司顺利入围。不过,已在国内投资建厂的三星、LG化学等外资巨头再次无缘,在电池目录与新能源汽车补贴直接挂钩的背景下,与之合作的主流车企将面临不小的压力。

多家上市公司入围

根据公告,入选《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的企业共有32家。其中,单体企业31家,系统企业1家。亿纬锂能、澳洋顺昌、智慧能源、成飞集成、骆驼股份等上市公司顺利入围。

《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于2015年4月份公布,同年5月1日实施。工信部此前已公布了三批企业目录,共有25家企业入围,加上此次的32家,已有57家企业入围其中。

按照规定,如果新能源汽车产品采用没有进入目录的电池,从今年5月1日开始,将不得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无法获得补贴。据此前消息,工信部正在修订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将放宽对在售车型限制,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的,将给出一年调整时间。

太平洋证券指出,对于车企而言,如果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不能拿到国家补贴,则完全丧失了价格优势。工信部严控电池目录,提高了动力锂电池的行业壁垒,防止该行业出现野蛮式增长。而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该目录成为企业的“生命线”。

已入围企业并非高枕无忧。今年4月29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其中指出,已列入公告的单体企业,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对典型产品进行重新检测,并于2016年6月底前提交具有动力蓄电池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逾期未提交的撤销资格。

外资巨头再次落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中,三星、LG化学等动力锂电池外资巨头依旧没能入围。这将对与三星、LG化学等有合作关系的车企产生不小影响。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去年以来,三星、LG化学、松下等国际锂电池巨头纷纷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建厂步伐。去年10月22日,三星SDI西安工厂竣工,该工厂拥有年产4万台高性能汽车动力(纯电动EV标准)电池的尖端生产线,涵盖生产汽车动力电池单元与模块的全工艺流程。10月27日,LG化学南京工厂竣工,建成的LG化学新能源电池项目(一期)工厂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0万台以上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生产规模,挤入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商前列。

今年3月,总投资8.19亿元的日本松下车载电池项目落户辽宁大连保税区。该项目注册资本2.73亿元,投资总额8.19亿元,主要从事车载用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项目建成后将于2017年正式投入生产。

“国际巨头相对于国内厂商而言,在电池的一致性、稳定性、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比较大优势,对下游整车厂的吸引力较大。”一家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以LG化学为例,其不但是福特、大众、奥迪、日产等国际汽车巨头的供应商,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等国内汽车龙头也被其收入囊中。如LG化学从2009年起与长安汽车开展有关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合作,为后者2016年以后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电池。

随着三星、LG化学等外资巨头再次落选《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不但三星、LG化学等处境尴尬,与之合作的主流车企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