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 年占汽车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1%。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40471 辆和331092 辆,分别同比增长3.3 倍和3.4 倍,占我国汽车总产量的份额首次超过1%,达到1.39%。受政策及市场推动,“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将继续处于快速成长通道,潜力巨大。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预测,2016 年新能源汽车总产量将达到 56.7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50%,其中电动乘用车的产量达到36.4 万辆,同比增长69%;到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预计达到188.8 万辆。
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选择正由磷酸铁锂向三元材料过渡。动力电池总的发展方向是高电压、高能量、高功率和宽温度范围、轻量化。从当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采用技术路径来看,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是主要的技术路径。国内的动力电池路线仍以磷酸铁锂为主,2016 年前四个月的市场份额达75%,三元材料出货量占比为23%。但受磷酸铁锂自身能量密度的局限性影响,国内主流汽车厂商也纷纷推出三元锂电汽车,动力电池对正极材料的选择正由磷酸铁锂向三元材料过渡。
2016 年正极材料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磷酸铁锂主要用于客车和乘用车,而三元材料基本都应用在乘用车领域。根据工信部赛迪顾问的预测,2015~2018 年三元材料需求量的年复合增速达到65%,未来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将逐渐被三元材料蚕食,2016 年三元材料的需求量预计为6.5GWh,市场份额为30%;但到2018 年三元材料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可以达到19.1GWh,首次超越磷酸铁锂成为正极材料主流。
三元材料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在三元动力电池方面,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从2015 年开始布局新产能,而三元材料的技术壁垒、市场壁垒均较高,项目从建设到进入下游客户体系周期较长,所以市场供需特别是动力电池用三元材料呈现紧缺状态。
在新三板市场,目前共有6 家企业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其中有4 家是从事磷酸铁锂业务,分别是安达科技、金锂科技、卓能材料、容汇锂业;另外两家主要从事三元材料为主的正极材料业务,分别是杉杉能源和天力锂能。综合考虑6 家公司的规模、产品类型及未来成长性,我们更看好三元材料的长期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三元材料供应商杉杉能源、天力锂能以及积极布局三元材料的卓能材料。
杉杉能源:全球正极材料行业龙头。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正极材料供应商,现有正极材料产能2.8 万吨/年,是上市公司杉杉股份的子公司。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锰酸锂以及其他如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产品,主要客户包括ATL、比亚迪、松下、力神、LG化学等国内外知名锂电池企业。201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6 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575 万元。根据公司发展规划,未来3 年计划在宁夏、宁乡分期投入近20 亿元资金,形成近6 万吨的产能增长,实现产销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重点布局高端三元材料,满足市场持续增长、产品升级的需求。另外,公司前驱体项目预计2017 年3 月投产,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天力锂能:快速成长的三元材料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和无汞锌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排名靠前的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之一,目前拥有2500 吨/年的三元材料生产能力,2016 年产能有望达到3500 吨。201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8 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1690 万元。
公司是业内同时拥有前驱体和成品三元材料的少数供应商之一,成本优势突出,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15 年达到22.75%。
卓能材料:布局三元材料的磷酸铁锂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开发、生产及销售,产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用动力电池、移动基站等领域,主要客户为中航锂电、哈尔滨光宇电源等大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公司2015 年业绩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851 万元,同比增长15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82 万元,同比增长131%。2016 年公司拟扩建现有产能、丰富产品结构,计划建设年产5000 吨磷酸铁锂和3000 吨三元材料,从而打破现阶段磷酸铁锂产能不足的困境,并布局三元材料、丰富产品结构,为公司后续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