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虽然光伏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者,具有领先的国际竞争力,但我国光伏产业距离平价上网仍有较长的一段路。加上“630”大限将至,整个光伏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压力。那在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我国光伏行业都面临着哪些挑战?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不仅连续三年新增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一,而且在2015年一举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第一大国。而进入2016年,中国光伏产业再次迎来爆发,上半年即已出现历史性的抢装潮,电站规模得到迅速扩张。
然而在中国光伏行业迎来空前盛况之时,一些行业问题也逐渐凸显:西北弃光限电问题不但没能缓解,反而有恶化趋势;作为光伏电站未来之星的分布式光伏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面临光伏补贴的逐步下调,我国光伏行业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保证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
所谓盛极必衰,近几年中国光伏行业的高歌猛进使得整个行业冲击到了一个高点,而经过2016年上半年的抢装潮之后,面对诸多行业问题与挑战,光伏行业已然迎来了发展节点:要么克服困难继续昂首前行,要么陷入困顿迎来发展低谷。在这关键的时期,光伏行业又该如何接下挑战、继续前进的步伐?
暖意甚浓
在历经了十多年的大起大落之后,中国的光伏产业终于实现了大浪淘沙式的蜕变。在完成了产业升级换代后,光伏业不仅抵住了全球外贸寒潮,而且暖意正浓,风景独好。
一家来自广东的光伏企业负责人林宇指出,2016年的订单情况特别好,工厂在24小时开工的情况下,仍然供不应求。据介绍,光伏业务是该公司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也是盈利最好的业务,预计今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增长。进入2016年以来,陕西省的光伏制造龙头企业也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运转状态,主要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持续增长。诚如不少知名光伏企业,一季度产值都出现了不小的增长,由于订单较多,他们对于上半年产值的预估都比较乐观。“去年不错,今年更好。”多家光伏企业负责人都做出了同样表述,而数据也显示,去年光伏产业确实“不错”。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光伏新增装机量约1513万千瓦,同比增长40%以上,连续3年为全球第一。
一家来自江苏的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国内订单在持续回暖,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用户的增多。而林宇则介绍说,个人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些政府项目上,例如一些地区推行“光伏扶贫”项目,个人用户只需要出资很少甚至不用出资,就可以在自家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在国内订单回暖的同时,对于欧美光伏“双反”的影响,许多企业也已经找到了对策,利用海外设厂进行规避。此外,很多国家都推出了鼓励新能源的政策,政府补贴也让光伏业“钱途”光明。
上半年或完成全年装机目标
来自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我国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31万千瓦,同比增加52%,其中,光伏电站432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703万千瓦。即使是对比2015年一季度同样创纪录的新增数据(504万千瓦),今年一季度714万千瓦的安装容量同比增幅也高达42%,其中电站、分布式的增幅分别为41%和47%。
与以往光伏标杆电价的调整时间设定在年末不同,2015年末发布的光伏标杆电价下调政策提出,对于2015年已备案的电站,只要在2016年6月30日之前并网,仍可执行原上网电价。这一政策给予了光伏电站、组件等企业宽限期,因此去年下半年开工的部分电站项目也延后至今年初收工。
“今年上半年光伏抢装并网现象确实比较突出,扭转了以往年底抢装的风潮。如果以后上网电价调整节点都在6月底的话,那么投运高峰将集中在上半年。预计今年二季度新增容量依然强劲。”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部主管彭澎表示,今年一二季度都处于“630”抢装潮时期,按照第一季度完成71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来看,预计上半年会完成1500万千瓦左右,即上半年便有可能完成全国能源工作会上既定的全年装机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虽然“抢装潮”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短期内装机猛增将超出之前的电网规划,给电站质量和并网消纳都带来不少问题。据他分析,在光伏发电成本稳步下降、政策持续利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今年后三季国内光伏市场规模仍将持续稳步扩大。
产能过剩引发洗牌
“市场好了大家都去投资,投资多了就会产生过剩,就会停止投资,可能在今年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国内市场会出现供需关系的一个调整,会有一轮洗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高纪凡坦言,一些综合竞争力强、技术水平高、管理质量比较好、财务报表比较健康的企业,在这轮调整中会进一步上升,无论产量还是市场影响力。反之,那些技术水平比较低、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在这轮调整中会面临淘汰出局,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光伏业还面临着“非正常成本”的问题。在高纪凡看来,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限电问题,中国一季度弃光限电约19亿千瓦时,宁夏、新疆、甘肃限电幅高达从20%到52%不等。第二是补贴迟迟不发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第三个是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国家能源局现在将“路条”下放地方,有部分地方政府,利用分配的权力,要求企业投资一些产业配套;第四个还有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和环境方面增加税费,这也加大了企业负担。这一切导致了电站企业规模上去了,盈利和现金流反而很困难。
在上一轮因产能过剩引发的调整中,众多光伏企业倒闭,其中最著名的是无锡尚德的破产。那么,此次会否出现那样的寒冬,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次调整不会像5年前那波调整,产能过剩也没有之前那么严重,所以调整幅度不会很大,再加上现在的光伏总体还在增长,可以在一个短时间内回暖,这个短时间可能就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会有不少企业面临淘汰和被整合,但是不会有上一轮调整的力度出现。”
高纪凡认为,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来降低成本。同时,期望限电能够彻底解决,补贴能够及时到位,地方政府能够从大局着想减低非正常成本,这样中国的光伏发电可以尽早实现平价电力,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太阳能光伏网、中电新闻网、华夏时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