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中国企业在锂电池和部材市场份额中占据优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日经电子 发布时间:2013-02-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AABC 2013”(2013年2月4~8日,美国帕萨迪纳)上,矢野经济研究所首尔支社支社长稻垣佐知也以“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Trends”为题,预测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材料市场走势。他介绍说,虽然该公司原来预测全球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市场规模到2015年度将由2011年度的约1.17万亿日元扩大到约2.9万亿日元,但目前来看,预计将下调车载用途的规模,总体的市场规模也达不到2.9万亿日元。
 
    各厂商所占份额方面,近年来,韩国厂商在小型消费类产品用途的份额有所扩大。销售数量的排名为,三星SDI第一(23.4%),LG化学第三(17.1%)。日本企业中三洋电机位居第二(19.4%),索尼排在第四(11.5%),份额逐渐降低。中国企业虽然具备价格竞争力,但在要求高性能和高容量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途,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企业较多,市场份额未能提高。车载和定置用途等大中型电池领域,有大量企业涉足该市场,除了此前的中日韩厂商,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厂商也进入该市场,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过,大中型电池的市场规模还比较小。
 
    稻垣表示,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现在进入了最为严峻的时期。形成一定业务规模的只有在小型消费类产品领域份额较高的企业,对车载用途不抱有过高期待、踏踏实实致力于小型消费类业务的企业维持了稳定的业务。稻垣认为,虽然市场在稳步增长,但受益的只有在各种应用和部材市场上排在前5、6位的公司。他认为,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最早将在2013年内或今后2年左右开始整理和淘汰。
 
    4种主要部材的市场动向
 
    关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4种主要部材的市场,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其市场规模到2014年将由2012年的5400亿日元扩大到8000亿日元。各国厂商所占份额方面,日本厂商的份额有所下降,中国和韩国厂商的份额逐年攀升。具体来说,从2008年到2011年,日本厂商的份额由62.7%降至46.6%,中国厂商份额由14.0%上升至23.9%,韩国厂商份额由11.8%上升至20.6%。
 
    关于正极材料市场,销量方面,预计2014年将由2011年的8万吨增加至19万吨。材料方面,车载和定置用途的三元系(NCM)及锰系(LMO)将逐渐扩大。各厂商的份额方面,预计2011年高居榜首的日亚化学工业的份额将降低,比利时Umicore公司和韩国L&F公司的份额将上升,2012年以后,中国的正极材料厂商的份额也将上升,原因在于,做为其客户的韩国电池厂商将扩大订单,材料费也会降低。
 
    负极材料市场方面,预计2014年的销量将由2011年的5万吨增加至9万吨。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流,为降低价格,需求正在从人造石墨转向天然石墨。不过,由于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需求扩大,能实现高容量的人造石墨的需求在2011年以后开始扩大。各厂商的份额方面,中国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的份额随着面向中国和韩国的供货量增加而升高。日本厂商中,日立化成在高功能材料方面拥有优势,维持了2成左右的份额。
 
    电解液市场方面,预计2014年的销量将由2011年的3.4万吨扩大至8.25万吨。各厂商的份额方面,向三星SDI提供产品的PANAX ETEC和SoulBrain等韩国电解液厂商以及在中国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张家港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杉杉科技等中国厂商的份额不断扩大。日本厂商中,三菱化学和宇部兴产以10%以上的份额维持了靠前的排名。
 
    隔膜市场方面,预计2014年的销量将由2012年的8.3亿m2扩大至15亿m2左右。隔膜在车载用途未推进通用化,还出现了采用湿式而非干式的动向。各厂商的份额方面,旭化成维持了榜首地位(2012年的推测值为15.7%),不过美国Celgard公司的份额也实现了增长,估计将在2013年以后夺得首位宝座。在隔膜领域,韩国厂商(SK Innovation和W-SCOPE)及中国厂商(新乡绿色新能源材料和深圳星源材质科技等)的份额越来越大。
 
    稻垣认为,车载市场从中长期来看,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市场规模扩大存在极限。即使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容量增至2倍,EV的实际续航距离也只有200~300km左右,要想替代普通的乘用车还存在限制。因此,EV用电池的需求仅限于巴士和出租车等商用车。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企业 锂电池 占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