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出于石化能源枯竭和减少大气污染的考虑,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仅今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就已达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34%。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人士担心废旧动力电池不当处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会冲抵其减少的大气污染。
一般来说,动力电池使用了5-6年,容量会下降到80%左右,就不能继续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但是并不是说它就“寿终正寝”了,动力电池的全寿命期,可长达15年以上。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以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50年,中汽技术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到达12~17万吨的规模,动力电池不当处置的危害不言自明。直接废弃这些动力电池,无论从环保还是经济角度来看,都极不划算。针对动力电池处理处置,业内给出了三种方案:
第一,重新制造。即替换电池上的损坏零件,重新装配给电动汽车;
第二,电池转型。即改变电池的调校(控制发动机的数据),并将其装配给其他静态储能装置;
第三,循环利用。即分解提取电池中的贵重金属、化学材料及副产品,在原材料市场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车用电池的生产。
对废旧电池的再利用,业内普遍认为,重新修复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不大,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用在储能或者相关的供电基站以及路灯、低速电动车身上,最后再进入到回收体系这种梯次利用形式是最佳的再利用方式。关于梯次利用,目前业内的讨论主要集中技术和商业模式,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广东邦普负责人余海军提醒,“当前制约梯次利用的难点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商业模式,反而是动力电池本身。”
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发生了24例火灾事故,其中纯电动客车15例、混合动力客车5例、纯电动乘用车4例。这24例事故的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电池使用不当;二是,电池材料不过关;三是,动力电池系统存在缺陷。不难看出,电池生产企业盲目扩张、重量轻质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余海军指出,我国安装和组装电池组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的单体电池或电池组的一致性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漏液、变形、排气、火花、爆炸等风险普遍存在。尽管国家在修订动力电池相关标准时增加了很多对技术、质量方面的要求,但是依然有部分企业的产品无法达标。
动力电池是梯次利用的基础,动力电池的质量直接影响梯次利用的安全。尤其是梯次利用储能项目,由成千上万支单体串并联而成,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可能会出现连环效应,造成大面积的损失,对于整个储能项目都是致命的。由此,业内专家建议第一批退役动力电池采用材料回收的再利用方式,暂不用作梯次利用商业应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发展梯次利用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记“安全”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电池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动力电池质量安全,减少梯次利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在相关政策法规上进行逐步完善,谨慎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