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光伏电站融资是最繁荣的金融市场之一

作者:红炜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6-07-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前,光伏电站融资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中最繁荣的市场之一。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与相对落后的金融环境,使得任何产业都会感受到融资之难,都会发出自己的诉求。比较其它产业,更加高速发展中的光伏电站建设市场,这种感觉和诉求一定是倍增的。

金融是各种市场要素中最聪明的要素。特别是对于一个政策支持下五年收回全部投资的理想市场,想不被吸引都难,从2012年到2015年,光伏电站融资环境已发生质的改变。而当前光伏人还在高声呐喊光伏电站融资难,不是因为低估了金融的聪明,就是因为没有进行与其他产业融资环境的横向比较。

各个产业之间融资的具体差异表现在金融机构的态度、金融产品的丰简和融资成本的高低等方面。

第一,金融机构悉数涌进光伏电站市场。2012-2013年的光伏产业是深度整合时期,毫无悬念地被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列入“禁贷”名单,但是从2013年的以联合光伏、顺风光电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开始进入,到2014年的信托、租赁公司的批量进入,再到2015年的银行、保险企业以及各种类金融企业的纷纷进入,加上其间不时出现的风投企业小试锋芒,让笔者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金融机构没有来到这个市场。

第二,金融产品极为丰富。在一个产业融资市场,金融机构的繁荣决定了金融产品的必然繁荣。在光伏电站投融资市场,金融机构的无所不至,使得股权融资的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债权融资的租赁、信托、保理、银行信贷、短期融资债等,夹层金融产品的可转债、基金等等,真可谓该有的都有了。

第三,融资风险结构设计多种多样。因为金融对光伏电站市场的偏爱,使得金融对这个市场尤为包容,既表现在中国金融市场第一次市场化、规模化的突破了项目融资形式,也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融资风险结构设计。任何市场化的企业融资,通过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风险控制是金融行为必须的逻辑。但是在光伏电站市场,这一逻辑被异化了,同时还被多样化了,对于债务融资时的自有资金部分,可以通过与资信条件良好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予以替代解决。

第四,创新金融更令其他产业望尘莫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早在2013年,阿特斯就发行过ABS债券;2014年初,在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概念刚刚进入中国不久,联合光伏就推出了光伏电站众筹产品;2015年初,绿能宝推出了独创的光伏电站租赁融资产品。 2015年底和2016年初,央行和发改委分别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后不久,中国银行就以全球光伏项目服务为目标,发行了30.3亿美元的绿色债券等等。丰富的创新金融产品,已经把光伏电站融资市场打扮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时髦市场。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在新能源、新经济双重背景因素的影响下,搭建不同思维、不同层面的金融服务平台,也成为光伏电站融资市场不同于其他能源产业的一大亮点。从2015年初绿能宝的诞生,到2016年协鑫“国鑫所”的隆重推出,其间航天机电的航天米宝、浙江合大的“淘顶网”、光伏云的“光伏投行”、Solarzoom的“光伏亿家”、晶科“全额贷”等各个融资服务平台纷纷出台,同时还有远景、晖保、东润、陶科、新能源圈、木联能、全民光伏等各个服务于融资的平台不断涌现,不久前江山控股也通过收购“掌钱”悄然进入建立金融服务平台的市场。

第五,平均融资成本、特别是有竞争力企业的融资成本远低于其他产业。在当前民间产业融资成本约在10%时,有竞争力光伏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是8%,这些企业甚至在追求4%的融资成本。

以上五点的背后,反映着光伏电站融资市场是其他产业融资无法比拟的繁荣,反映着光伏人超强的金融意识和金融手段,结论只能是:光伏电站融资不应称之为“难”,而应称之为“繁荣”。

在这样繁荣的融资环境中,“融资难”呼声的不时出现,一定不代表产业的普遍现象。更加关键的是,这些还在高喊“融资难”的企业已经落后了,如果他们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必须抓紧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否则光伏电站市场给他们的机会已不多。因为那些已打通融资渠道,或将打通融资渠道的企业都在悄然扩大着本来应当属于他们的市场空间。

光伏产业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快了。2013年,融资是真难;2015年,融资开始不难;2016年,也许此时,服务于光伏电站融资的一个新的平台、一种新的创新金融产品又已出现。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电站融资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