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辉:俞总,现在从做智能电网的角度讲,储能是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作为储能来讲怎么样去切入 这个领域,咱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杨磊:因为储能是蛮独特的,因为我做这方面差不多十年了,最早接触储能有一个跟其他创业公司有 不同的地方,最早潜在的客户,比如像风电场,如果去寻问他们的需求的时候,通常一般的回答都是不 晓得,这也是一个行业的特点,这个行业的特点在目前是在两端有比较高的挑战,一个是制动技术怎么 样做到稳定,因为传统的技术做大是有很高挑战的。所以说要想做大之后怎么保持可靠性, 而且保持可 靠性之后又把成本做到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是整个储能电池领域共同面临的挑战。
另外一个挑战是源于用户的,就是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就是谁为储能买单。现在的行业情况是 理论上风电发多少电,电网就收多少,除非风电危及到电网的安全。所以对发电范围来说,他们没有动 力购买储能。但是对于所有的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行业可能都会面临同样类似的问题。未来这个行业它 会跟风电光伏很类似,实际上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对于环境、对于能源效应的关注,它会促使 政府有一些政策出台,政策会引导一些新的技术慢慢地进行实施,去取代传统的火电、传统的不清洁。 而且从未来考虑,传统不清洁的能源也不经济,这是慢慢一个趋势。但是这个趋势这两年跟三四年前相 比变化很大,三四年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领域,或者关注之后,大家直接的反映就是这个东西不需要。 但是这一两年发展比较快,全球都面临着风电上网的困难,还涉及到智能电网分布式的概念,包括储能 的问题,出现了这样的需求,就开始有政策出台,包括国外对于用电的鼓励政策,在中国现在有一些项 目,这是我们看到的行业的机会。
另外一方面行业挑战也是很清楚的,就是市场机制目前尚未形成,在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时候企业如 何能够顺利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两年有一个比较大的趋势已经形成,全球不管从技术行业还是新能源,还是政 策,还是政府高层,都已经认定储能是未来解决不光是新能源问题,还有其他电网各种各样的替代技术 ,而储能可以让未来的新技术实现。所有的架构都是构建在存储的基础上,所以未来存储技术的开发会 产生颠覆性的效果,这个趋势大家已经接受了,但是什么时候能真正改变这个行业,这跟技术的发展有 相应的关系,因为技术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它的可靠性成本到应用端是有个平衡点的,在未来三四年 会有一个高速成长、高速发展。
张立辉:俞总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有一些政策还没有出台,不明朗,我们作为储能它跟电网公司非常密切,不知道您说的政策是电网公司的政策还是发改委、国务院方面的政策?因为这个话题的根源是整个清洁技术行业跟政策是密切相关的,能否阐述一下您所说的政策。
俞振华:我说的政策是市场机制的变化,一般这个政策是发改委。因为电网公司制定政策的话,如果对新技术还没有国家政策或者地方政策的前提下,他们一般是属于指向。现在包括电科院、电网都在积极做示范性的项目。但是国家的政策现在出台政策还不太成熟,原因是中国对储能领域的研究时间比较短,过去15年全球至少有500个大型项目,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做的,导致目前的政策研究缺乏很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储能的经济效益,包括一些模型的建立,到底储能会对整个体系带来怎样的变化,没有这些扎实的研究结果出台的话政策是很难出台的。当然,现在在国家层面,发改委也好,科技部也好,都有一些科技项目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进行筹备和努力工作。所以我们预见未来三、四年内有些政策会出台,包括地方的一些政策,最近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深圳这边电网都是储能,包括在甘肃敦煌的项目,当地发改委也在探讨一个新的对储能的支持,包括在中国现在都在积极做试点。总的来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它本身也受制于技术目前发展的阶段,所以会跟技术有一个比较强的紧密度。
杨磊(北极光创投合伙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很难说出一二三四五,以一个非常确定的方法来作出决定,因为我们做投 资很多时候,自己夸自己的时候说投资有时候是艺术,确实不能用一二三四五来衡量。我觉得我们一般 看投资有两点,整体我们看一个投资我们叫投资抓两头,一头是市场,一头是团队,中间还有一堆东西 ,商业模式、技术、供应链,一大堆东西都可以说,还有现代的财务。尤其像我们是做早期的,不是那 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市场,还有一个是团队。我们在这两个方面下了比较多的功夫,因 为我们把这件事情可以抽象化,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市场里打一场仗,他能打赢就能站下去,打不赢就被 别人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