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全球规模最大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工程揭秘

作者:李小利 来源:中电工程 发布时间:2016-07-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电网冀北电力公司在张家口市发布《全球能源互联网张家口创新示范区发展白皮书》,提出未来5年投资230亿元,新建冬奥综合配套等十大工程,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样板间”,服务“绿色奥运、低碳奥运”。

作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已投产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位于张家口张北、尚义两县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由于其显著的规模效应以及“四位一体”能源建设的示范效应,再次聚焦世界目光。作为该项目一期参与设计单位以及二期工程的设计总协调单位,华北院始终致力于张家口全球能源互联网“样板间”建设、为“绿色奥运、低碳奥运”持续提供创新设计支持和综合服务保障。

“四位一体”的首批坚强智能电网工程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及国家电网公司联合推出的“金太阳工程”首个重点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首批重点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及输电工程“四位一体”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工程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尚义县境内,规划用地7500余亩,规划建设50万千瓦风电场、10万千瓦光伏发电站和11万千瓦储能电站。一期工程风电10万千瓦,光伏发电4万千瓦,储能2万千瓦于2011年底投产运行,二期扩建建设风电40万千瓦,光伏发电6万千瓦,化学储能装置5万千瓦于2014年底投产运行。

风光储联合发电控制运行方式和调度模式

本工程总体以“技术先进性、科技创新性、经济合理性、项目示范性”为标准,以风光发电控制和储能系统集成技术为重点,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计划跟踪、削峰填谷和调频等控制目标,首创了风光储联合发电控制运行方式和调度模式,解决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国家有关领导人和部委领导对示范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工程的建成为采用科学创新的技术手段,实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蓄电以及智能电网输电的友好互动和智能调度系统,为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技术瓶颈,提高电网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实现智能电网对可再生能源集约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可以更好推动我国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技术和装备生产技术的提升,为国内国际研究电网接纳大规模新能源技术提供试验验证平台。

风电、光伏远程功率调控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项目中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均已实现远程功率调控。电站先后两次成功完成了由于局部电网故障造成的低电压穿越,并成功抵御10级大风的侵袭,现已累计提供电量逾17亿千瓦时。风光储联合发电标准体系涵盖调试大纲、运营规程、调试规范、验收大纲及紧急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已初步建立完成。工程作为展示国家、国家电网公司实施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标志,顺利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现场审核。

智能化变电站设计

本工程配套的金阳220kV升压站按智能化变电站设计,配套先进、完善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将风电、光伏、储能和变电站四者监控合一,提出通过风能预测、光伏预测事先提出预测出力曲线,通过储能配合来调节实际出力与调度曲线的误差,使得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调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有利于增强电网对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站的接纳能力。

创新引领,硕果累累

华北院在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协调等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以“世界级工程”、“国家示范工程”这样的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的投入和付出使得华北院依托本工程屡获国家专利和工程大奖。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一期),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10年度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输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大河光伏储能电站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2014年度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二期扩建张尚风电场400MW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2014年度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依托本项目工程的设计,华北院获得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风电场中的机组变压器配置结构》(证书号第3360606号);《风力发电机的箱式变压器固定结构》(证书号第3370540号)。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视察风光储输示范电站时指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不仅是我国新能源综合利用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为我国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示范平台,对未来我国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分享到:

关键字:风光储输示范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