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尽快制定出台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是众望所归。”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高端产品稀少,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准入条件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优势资源集聚,加快研发水平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
近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对锂电池行业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摸清我国锂电池行业现状,为制定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提供依据。
“随着锂电池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逐步应用于动力性电源和储能等领域,其安全性问题始终是锂电池行业发展的瓶颈。”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司长吴风表示。据了解,此次调查的范围包括从事锂电池及锂电池原材料生产的所有企业。
安全准入众望所归
“尽快制定出台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是众望所归。”前瞻产业研究院新能源研究员郭雪丽介绍说,近年来,由锂电池引发的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2012年在深圳发生的纯电动出租车“5.26”重大碰撞起火事故引起了各方对锂电池安全的质疑。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锂电池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要求做好锂电池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等工作,加强管理和准入,从源头控制锂电池安全隐患,提升锂电产品安全性,推动下游需求扩张。此次进行摸底调查并出台行业安全准入条件,意味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锂电池行业发展的调控再加码。
据百川资讯分析师刘磊介绍,锂电池的生产原料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磷酸铁锂、镍钴锰氧化物三元材料、钴酸锂等,采用的原料不同,生产出的产品安全性能和动力性能也会有差异,相应地,所适用的范围也应有所不同。比如,采用磷酸铁锂生产的产品安全性能较好,但是动力性能较差;采用镍钴锰氧化物三元材料生产的产品动力性能非常好,但是成本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差;而采用钴酸锂生产的产品稳定性较前两者都差,如果将其用在车用锂电池的生产方面,产品安全性能将无法保证。他认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此次调查,一是为摸清整个锂电池行业的产能情况,二是探究各个企业所采用的原料以及产品应用情况,把握目前整个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分层次分领域制定不同的安全标准。
罗兰贝格汽车行业执行总监张君毅表示,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调查以后,对于锂电池安全生产规范和产品的稳定性将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为人们的安全提供保障。对于锂电池行业来讲,“安全准入条件的制定将促使锂电池行业规范发展,使消费者对锂电池更有信心”。
对于张君毅的观点,刘磊表示赞同。他称,我国锂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能,“2012年深圳‘5.26’事故的发生虽然与锂电池无关,但也是对锂电池行业的一次警示,锂电池的安全问题需要业内特别关注。”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郭雪丽表示:“如果锂电池行业安全准入条件制定完成并执行的话,一方面有望淘汰部分中小企业的落后产能,有利于具有规模、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望缓解锂电池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困局。”
“目前我国生产锂电池的企业大概有100-110家左右,而在2008年,我国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只有10家左右。在短短4年时间里增加了90多家企业,这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锂电池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刘磊表示。
事实上,据张君毅介绍,自我国2008年提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后,国内很多个人或者公司纷纷开始投资锂电池,而由于锂电池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鲜有企业真正掌握锂电池生产技术,造成锂电池行业高端产品稀少,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锂电池行业亟待整合。
“虽然我国锂电池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并不高。工业和信息化部此次调查是对锂电池行业的一次梳理,其实也是想把一部分锂电池不合规的产能通过产业安全性和规范性的法规进行梳理,以优化产业结构,让资源更集中。因为如果产业规模不能扩大、集中度不能提高的话,企业的生存就面临一定困难。”张君毅表示,这对锂电池行业规范发展和优势企业优中选优是一个好的信号,只有锂电池产业形成规模,加强产业集中度,才能够提升企业的规范性和技术水平,并进一步降低成本。行业安全准入条件的制定与实施,必然会淘汰一些低产能企业,行业巨头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进而通过行业整合可以将行业巨头的优势凝聚起来,在国内形成影响,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帮助。“我国锂电池行业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动的,因为我国在锂电池的原始研究和开发方面落后于日韩等国家,如果不进行调整,并形成核心企业的话,未来会出现产业空心化”。
加快研发水平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此举还将提升整个锂电池行业的研发水平。
刘磊表示:“目前动力锂电池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亏损的占大多数,盈利或保本的基本是凤毛麟角。”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需求不足是影响锂电池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锂电池本身的产品性能与价格因素是造成下游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以汽车为例,锂电池占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25%-40%。虽然国产锂电池价格相对低廉,但性能并不稳定,其中大多数不能用于高速电动车,而国际上动力锂电池的价格已经下降,因此国内一线汽车企业大多选择或优先考虑国际电池供应商的产品。
“我国在锂电池领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很多产品靠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在引进的技术中,大部分属国外中低端技术,高端技术很难被引进,而中国自身又缺乏锂电池高端性能的研究。”刘磊进一步解释称,锂电池行业需要长期高投入才能取得回报,因此很多企业在投入方面十分“谨慎”,这样企业在研发方面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延续性,以致大部分产品的稳定性有所欠缺,从而影响下游需求的增长。另外,在日本、韩国,由于产业集中度较高且已形成核心企业,因此他们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可以支持其一直保持研发状态;而我国的锂电池企业及资金分布相对分散,研发力度不够,而且企业之间没有技术分享。零散投资的研发抵不过资金较为集中的研发,因此,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落后于日韩等国家。“准入条件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优势资源集聚,有望改变这一种现状。”
另外,记者从科技部获悉,今后我国将继续按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与规划部署,坚持纯电驱动技术发展路线,加强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三大平台”(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平台:标准检测、能源供给、集成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和完善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强国际合作,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和研发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目前,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锂电池行业正加快提高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