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2012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值同比增长15.3%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新产业杂志 发布时间:2013-02-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研统计,2012年中国负极材料总体市场规模为20.08亿人民币,同比上升15.3%(图1)。其中,天然石墨贡献7.26亿元,人造石墨(不包含MCMB)贡献10.61亿元,中间相碳微球和钛酸锂等其它负极材料贡献2.21亿元。

  2012负极材料总体出货量同比增长20.4%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7650吨,相比2011年净增长4650吨,增幅达20.2%。其主要的增长动力源于五个方面:

  1)平板电脑对锂电池的需求贡献率快速扩大,2012年占锂电池行业总产值比例达到5%,拉动锂电池行业增长2%。中国是平板电脑用锂电池的主要供应国,2012年仅iPad的出货量便增长了50%左右;

  2)智能手机出货量仍保持高增长。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6.86亿部,增速为41%;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由2011年的18.3%提升至26.5%;

  3)受目前锂电池容量的制约,很多新兴电子产品续航能力不尽理想,助推了移动电源业务的强劲增长。目前市场中已出现众多移动电源品牌,如店小二、飞毛腿、倍斯特、羽博和蓝色时代等等,随着移动电源售价的合理回归,移动电源业务也是助推负极材料出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4)尽管2012年外需不振,不过大型生产企业凭借较为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以及较高的性价比,实现了约20%的出口增量;

  5)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市场等领域的发展虽不及预期,但是总体来看,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研显示,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电网储能、特种车、通信基站等领域的成品锂电池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6%;其中,中国企业应用于国内外通信基站的锂电池市场规模更是增长了100%。

  2012年天然石墨出货量同比增长13%,增速低于负极材料总体增速;人造石墨出货量同比增长24%,增速高于负极材料总体增速。天然石墨占负极材料的比重在逐步降低,而人造石墨占比不断提升,主要是由于:

  电子产品对锂电池安全性能、容量和倍率的要求逐步提高,具备极高性价比的低端天然石墨逐渐失去市场;

  目前国内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负极材料大多开始转向人造石墨,尤其是替换市场的锂电池;

  天然石墨循环膨胀较大,电解液消耗多,高压实下吸液性能较差,倍率性能也较差,在高容量电池,如动力电池方面,大多都采用人造石墨。

  2012年负极材料均价稳中有降

  2012年国内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售价相比2011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若按均价折算,2012年负极材料总体均价为7万元/吨上下,相比2011年下跌约5.4%。

  锂电池负极材料均价之所以持续下跌,主要原因在于:

  1)锂电池价格的下降,使得上游负极材料价格承压,其它配套材料价格亦纷纷出现下滑;

  2)新进的负极材料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低价策略;

  3)负极材料厂家逐步增多,供给过剩,下游客户电芯厂商的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小电芯厂的市场份额萎缩,负极材料企业下游买家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加强。

  大型生产企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增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研统计,2011年中国前10大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出货量为18600吨,占负极材料总体出货量的比重为81%,2012年占比上升至87%,前10大生产企业的出货量达24100吨,产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

  1)2012年欧债危机阴云不散,美国经济复苏缓慢,而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致使整体市场行情相对惨淡,小型企业在资金链,回款时间方面压力陡增,迫使很多小型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2)中型生产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在客户选择方面偏于保守,不敢放账,只依托先前较为稳定的老客户维系;

  3)大型生产企业在资金链、供应链都具备很多优势,抗风险、投融资能力也都较强,2012年前10大生产企业一般都出现了10%~40%的增量。如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锂电池材料配套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完整的产业供应链,2012年实现了30%左右的增量。

  广东省为中国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最大聚集地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数量超过50家。其中,广东生产厂商占比为25%,集中分布在深圳和东莞两地;湖南占比为17%,集中分布在长沙和岳阳;河南占比为15%,集中分布在新乡和洛阳;山东、浙江、江苏占比均为8%,其它省份共占19%(图2)。

  中国负极材料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湖南省和河南省)三大区域。区域集中度非常高,2012年三大区域合计共有46家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占全国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总数的89%,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已经在上述三个地区形成产业集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长三角和珠三角锂电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负极材料生产企业聚集于此,利于掌控电芯企业生产动态,具备客户属地优势;

  长三角和珠三角水陆空交通便捷,是国际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人造石墨主要原料基质沥青),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产业链优势,减少原料及成品的运输周期,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

  河南省政府明确提出全省建成锂电池原材料5万吨以上产能,并且形成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在资金、土地、税收以及其它配置服务方面均给与了很多优惠;

  湖南省锂电池其它配套材料起步相对较早,产业供应链优势利于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天然石墨属于资源型产品,湖南中国石墨的主要矿藏地。
分享到:

关键字:2012年 中国 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