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7月28日,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实验室主任、中国电科院院长郭剑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教授罗安院士,及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丁明,天津大学教授王成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研究员许洪华,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教授级高工李明节,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非,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秦兴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袁小明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审议了实验室学科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报告。
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郭志伟,国资委规划局副处长陈建刚,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主任梁旭等也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电科院副院长高克利主持会议。
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希望实验室围绕我国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安全运行与高效消纳难题,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逐步形成竞争、流动科研队伍,加强内涵和质量建设,加强开放共享与交流合作的力度,形成行业辐射效应,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新高地,为我国能源科技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郭剑波感谢各位委员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宝贵建议,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将实验室真正建设成为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由于新能源资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发电设备的低抗扰性和弱支撑性,新能源并网安全运行和有效消纳是世界级难题。实验室聚焦新能源可预测、可控制、可调度,主攻新能源发电多时空尺度预测,新能源与储能安全稳定控制、随机优化调度基础理论,促进新能源发电由“辅助电源”到“主力电源”的转变,推动以新能源和储能为重要特征的智能电网建设。
实验室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新能源资源及新能源发电装备运行特性,在新能源资源数值模拟与发电功率预测、新能源并网安全稳定机理与智能控制、新能源与储能优化调度及风险防御三个研究方向上开展应用基础和竞争前共性技术攻关,建立大规模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科学研究体系,研发核心运行控制装备和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可预测、可控制与可调度,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储能行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
经过五年的持续创新与平台建设,围绕新能源“可预测、可控制、可调度”,建成新能源和储能关键装备研发与并网研究试验基地,开展一系列共性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在三个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研发核心装备和系统,完善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有效解决我国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安全运行与高效消纳难题,促进新能源与储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远期目标:
(1)建成国际领先的新能源资源评估与功率预测系统,风电和光伏功率预测精度和应用规模居世界首位,全面支撑新能源并网运行与控制,以及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
(2)形成国际领先的集关键技术—核心装置—技术标准—试验与实证为一体的完整创新链条,支撑新能源发电并网由“被动适应”到“主动控制”的角色转变。
实验室面积共21046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98亿元,其中单价千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18台(套)。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95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中青年专家为中坚、青年技术骨干为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拥有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占70%以上,平均年龄36岁。
中国电科院是国内率先从事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近十年来,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1、研发了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实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的滚动协调优化调度,覆盖我国新能源大省。
2、建立了新能源与储能仿真与试验平台,国内主流机型都在该平台上进行技术研发及试验。
3、研发了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实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的滚动协调优化调度,覆盖我国新能源大省。
4、支撑建成了包括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在内的多项重大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2016年3月15日,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通过国资委组织的专家论证。
今年年初,为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突破新能源核心技术、加强储能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验室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专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加强中国电科院新能源和储能专业研究能力,重构研发格局,从人、财、物及国际合作方面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领域支持7项,获国家电网公司新能源重大专项支持12项。
实验室将围绕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的战略需求,完善试验手段,尽快突破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新能源与储能支撑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以及新能源与储能联合调度及风险防御等关键技术,为我国实现新能源与储能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