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年初之时,工信部联合行业内外九家企业,投入5亿元资金,组建了动力电池研究院(动力电池研究研发平台)。如今,该平台升级,重新组合后又成立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可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
据了解,目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资本金达到了8.5亿元,在国联研究院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两个股东,外围的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更是有50余家单位。如此大的规模、高调的形象注定会被外界关注。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参股企业的人士对此知之甚少,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
笔者与部分股东企业人士沟通,他们反映的几点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参与的企业是否自愿加入很难确定。一些股东企业的人士对国联研究院和创新中心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笔者,这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样会不会导致“联而不盟”的现象出现?有的股东企业人士表示了担忧。
其次,创新中心的大部分企业具有央企、国企背景,有些人担心,他们的体制不如民营企业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中心的模式是否能走得通?
最后,大型车企、电池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和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在目标和任务上是否会有冲突,企业是否愿意将研发成果分享出来?如何保证创新中心的研发能力高于企业?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创新中心有可能沦为“摆设”。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创新中心应注重共性的基础研究。动力电池在基础理论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制约了运用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中心注重基础研究也消除了参股企业开放自己专利的顾虑,同时也避免了与企业研究重复的问题。
第二,创新中心应是一个开放平台,在研发的过程中,欢迎新的企业加入进来,保持创新中心的活力。
第三,加强宣传,让大家对创新中心有更多了解,以便获得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