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储能电站、电动自行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逐步产业化,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逐步增加,从而可以带动全球隔膜产量的增长率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从产值来看,201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产值达到12.56亿元,同比增幅为22.7%,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值增幅低于产量增幅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逐步产业化和产量的逐步增加,其单价保持着逐步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整个隔膜的市场规模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预计未来整个隔膜的平均单价将继续保持3-5%的递减趋势,但是产量的快速增长仍将带动全球隔膜的市场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规模化产业。供货商以日本旭化成(AsahiKasei)、美国Celgard及已并入Exxon集团的东燃(Exxon-Tonen)三者为主要厂商,再加上日本宇部兴产(Ube Industries),前四大厂商总市占率已达82.46%,主要面向三洋、索尼、松下、三星SDI、BYD等大型电池厂商。
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日韩、欧美、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多家厂商介入隔膜领域,但由于技术壁垒和供货渠道原因,都未形成大规模的销售,短期尚无法撼动三大厂商的市场垄断地位。
中国范围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和第二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对隔膜的需求日益增加。2007年,中国隔膜的市场规模仅为13.85亿元,在中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的作用下,未来几年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向我国转移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从而带动整个隔膜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隔膜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1.62亿元,同比增长31.62%。
由于隔膜的技术含量高并且主要技术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国产隔膜在产品质量上与国外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中高端隔膜大部分被国外隔膜巨头垄断,其中日本宇部隔膜产量的70%集中在中国国内销售,国内仅星源材质定位于高品质的动力电池隔膜。
总的来说,中国隔膜大约75%左右需要依靠进口,国产隔膜的市场规模大约为6亿元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从中国市场来看,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投资风险大,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国内能够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目前仅有星源材质、金辉高科、格瑞恩、新时科技等少数企业。
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星源材质主要定位于动力电池隔膜,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熔融拉伸法和热致相分离法生产线的高品质隔膜生产商。佛山金辉高科的产品为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但主要供应3C数码市场。
从中国隔膜产业的竞争格局来看,整体呈现出国外品牌占有率较高,本土隔膜生产商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进口替代作用日益提高的局面。目前国内本土隔膜生产企业主要有星源材质、金辉高科、格瑞恩和新时科技等。其中星源材质、金辉高科和格瑞恩占据了全国隔膜2/3的产量,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星源材质的动力电池隔膜可替代进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时科技、山东正华和中科来方等企业的隔膜生产线已经产业化生产,并主要供应给小型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但其真正的产能较小。随着未来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对隔膜的需求的增加,该类企业将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另外,随着国家对储能电站、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动,隔膜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被急剧放大,大量新进入者如南洋科技、云天化等正积极准备投资新的隔膜生产线,但是此类企业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生产。但这类企业一般均为上市公司,具有资金优势,未来如果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将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