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准备采取“换电”模式。换句话说,未来到充电站,不是直插充电,而是直接换一块电池。
比起直充,“换电”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思路。它表面的优点有两个,第一,不需要顾客等候,第二,解决锂电高压快充缩短使用寿命的缺点。
但如果“换电”模式,其好处仅仅限于此,国家电网大概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充电模式的转换,其背后,实际上是谁在主导未来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争斗。原因何在?
如果是直充模式,每一辆车绑定一块电池,主机厂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决定了这辆车的使用性能。充电站只是提供标准化的产品——电。
而一旦使用“换电”模式,那么,意味着电池和汽车将成为独立分离的产品,每一辆车都在对应不同的电池。充电站将会主导这些电池的保管、使用和流通。将可能导致三个结果:
其一,汽车电池和汽车销售的渠道分离。4S店卖汽车,而电池将主要从充电站销售(也可能会是租赁的模式)。
其二,充电站逐步主导电池标准。一旦“换电”模式普及,充电站将影响电池配套商的标准(也可以通过官方发布一个强制性标准)。充电站完全有可能抛开主机厂,去和独立的电池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干脆,自己来制造电池。
其三,充电站将有利于占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例如服务和金融。例如电池租赁,电池保养,电池剩余电量的交易和回收。甚至是点对点送货上门、电子商务等多种可能性。如果电动汽车能够达到一定规模,这些衍生业务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石三鸟的好棋。举个简单的比喻,一旦将汽车充电变成像“桶装水”那样标准化的运营模式,谁会主导这桩生意?是水站,还是塑料桶的制造商?
所以,国家电网力推“换电”模式,绝不是单单从技术层面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着眼未来、抢占产业链上风口的动作。且看主机厂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