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钟发平:新能源汽车政策失衡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3-03-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国家有关部委不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实,浪费大量财力‘催熟’产业化条件并不成熟的纯电动汽车,严重贻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发平博士提交建议案,要求相关部委“纠错”,扶持技术和产业化条件成熟的混合动力车(下称混动车)产业。
 
    钟发平此次批评建议案矛头直指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政的“失策”:自2008年开始,相关部委大力扶持纯电动车产业,并提出到2015年实现50万台销量的目标。截至目前投入已超100亿元,但受技术不成熟、产业化配套缺乏等瓶颈制约,至今销量仅2.74万台。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混动车目前全球销量已经超700万台,技术和产业化条件均已成熟,而相关部委却视而不见,对混动车产业的扶持投入少之又少。
 
    事实上,此前力推纯电动车的美国,已经因收效甚微而改弦更张:美国能源部承认2015年前部署100万台纯电动车的目标无法实现,正式放弃纯电动车发展目标计划。
 
    “纯电动车目前有产业瓶颈,美国已经认错了,我们为何还要一意孤行,继续一错再错?”钟发平质疑“砸钱”纯电动车产业的合理性,并提议加强对财政投入相关产业的监管。
 
    纯电动车产业“硬伤”
 
    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新政,彼时,由科技部、工信部为主导,将纯电动车和混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两条腿”,一并进行扶持。
 
    不过,风向在2010年后开始转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由科技部、工信部共同主导变为科技部主导,技术路线也调整为“以纯电动车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弯道超车,大力扶持纯电动车的发展。
 
    与此相应的是,国家对纯电动车给予大量补贴,每台最高补贴达6万元,部分地方政府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再另行补贴6万元/台,同时,纯电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和地方近4年来在发展纯电动车上的投入已超过100亿元,而远期投入目标是300亿元。
 
    大量砸钱之下的产业发展效果如何?尽管给予如此高额补贴,但市场和消费者并不买账。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市场纯电动车销量仅1.27万台,截至2012年底,累计销量仅2.74万台。
 
    “纯电动车有不可逾越的产业硬伤。”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出身的钟发平透露,由于电池技术尚不成熟,纯电动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此前通用沃蓝达、菲斯科、众泰、等相继发生起火等安全事故,消费者对纯电动车质量忧心忡忡。
 
    此外,高额成本也是消费者放弃纯电动车的重要原因。目前纯电动车锂电重量超过600千克,每次充电只能跑200千米左右。一次充电时间不少于4小时,电池成本超10万元。
 
    混动车能否并驾齐驱?
 
    “其实新能源汽车规划中曾明确提出‘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但至今没有量化的目标指引和相关配套政策,推广和普及成为一纸空文。”钟发平透露。
 
    “新能源汽车规划尽管将混动车列入扶持方向,但补贴只有3000元/台,相比纯电动车6万元/台的补贴,扶持力度明显不够。”安信证券研究员刘军直指政策的“厚此薄彼”。
 
    政策扶持的偏差,使得A股混动车及其上游镍氢动力电池等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普遍难如人意,而生产纯电动车载锂电池的企业,也在盈亏边缘挣扎。
 
    科力远(600478.SH)是A股混合动力电池龙头之一,2011年,公司收购了日本松下湘南电池厂,其生产的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能量包,但受研发投入较大、国家补贴缺失影响,公司业绩一直在微利状态徘徊。
 
    而被视为“镍氢动力电池先行者”的中炬高新(600872.SH),在2009年拟投资13亿元建设镍氢动力电池总成扩产项目,不过,在投入1600多万元后,该项目因市场需求不足亏损累累,在2012年被终止。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成本还是产业配套成熟度,混动车目前都要优于纯电动车。
 
   “首先是安全性好,混动车创造了700万辆无质量安全事故记录。”钟发平透露,而且,混动车的节能性能并不逊色于纯电动车。
分享到:

关键字:钟发平 新能源 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