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连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的通知》等多份文件,一套严控煤电行业产能的组合拳亮相,为保障我国煤电有序发展指出了方向。本期特聚焦目前颇受关注的煤电产能过剩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探索、解析这一问题,以飨读者。
●煤电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煤电越来越担负起为电力系统调峰的功能
●要在整个能源系统优化的基础上,用政策或机制去引导煤电健康发展
“调控煤电长远的方向是市场化建设,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电力行业体制机制环境之下,行政措施和监管措施都得到位,方能保障调控到位。尤其是在电力市场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强力的行政措施短期来说还是最有效的。控制煤电政策应继续加码,建议2016年之后不再新审批项目,2019年之后不再新投煤电项目。”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在由能源基金会、财新传媒主办的 “急刹车后,煤电如何去产能研讨会”上表示。
“解决煤电产能过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从整个能源系统、体制机制、电力市场化改革来看。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市场机制的建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谈道。
把握“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的内涵
“化解煤电过剩产能”在今年2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被明确提出。此次会议强调了严格控制煤电新开工规模,对存在电力冗余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一批不具备核准条件的项目,暂缓一批煤电项目核准,缓建一批已核准项目。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新核准的发电机组原则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现在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的主要问题是缓建、晚建、尽量少建或者不建,淘汰落后机组,不是将建好的电厂炸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市场首席专家胡兆光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记者注意到,《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也是对煤电机组落后产能明确了淘汰的标准。
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展规划部副主任薛静看来,现在煤电机组已经不完全承担基本负荷了,不少机组在做调峰。调峰机组发电量不大,利用小时也不会高,利用 的是它的电力能力,没有调峰电力,电力系统就会崩溃,所以利用小时下降只反映机组所发的电量不足,并不代表这个机组不需要、是过剩的概念。
薛静向记者分析道:“从我国发展经济路径、能源发展路径系统性角度来讲,煤电的过剩是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这与煤炭是绝对过剩概念不同。比如,一旦遇到百年一遇的旱灾,还得靠煤电。东部地区煤电装机是结构性过剩。西部地区是所谓的相对过剩。以后煤电产能会逐步消化掉。它不是绝对过剩,没有必要炸掉。从经济以及能源发展规律看,电力达峰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与煤炭峰期不一样。”“煤电的产能和钢铁的产能不是一回事,发电厂特点是发电不能储存,电网用户没负荷,发电厂就不能运行,发电厂容量产能放在那儿不运行,也不会有太多成本浪费。如果去产能把现有电厂拆了或者炸掉,这个应该是既没必要也没有意义。”中国华电科研总院多 相流中心特别顾问谷吉林谈道。
在看待煤电行业的去产能问题上,王志轩也表示:“电力和电量要分开说,也要一起说,煤电的产能和其他行业的产能不一样。”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认为,“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国家人均用电是4000多千瓦时,德国是6000多千瓦时,快一点十几年,慢一点二十年,我们才能达到6000多千瓦时,所以说将来煤电还是需要的。煤电产能的过剩不是永远过剩,而是暂时过剩。”
为能源转型提供调峰等技术支撑
“煤电也是支持能源转型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转型的技术。在负荷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如何调峰,这涉及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由谁来承担这个任务呢?实际上要由煤电来承担。”王志轩表示。
如何看待未来煤电在电力行业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华能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勇认为,以前燃煤发电市场份额、装机份额基本上可以保证我们在电量的份额,但是进入新常态以后,这种逻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燃煤发电装机份额不能保证在电力市场当中的份额,它背后的逻辑是燃煤发电在电力系统中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燃煤发电越来越多的担负起为电力系统,特别是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调峰服务的功能。“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两年火电利用小时数大幅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赵勇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现代能源系统、现代电力系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新词,“系统”的概念在能源工作当中被首次提及。在薛静看来,化解煤电过剩产能,也要从整个系统来考虑。“‘十三五’期间,电力能源仍然要为新能源发展开道,靠什么?煤电。”过去电力系统波动主要是用户端负荷波动,系统可以通过对火电调频调压去满足用户侧波动。现在电源侧大规模接入了波动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是两头波动,这在过去是没有遇到过的。“随着‘十三五’新能源进一步发展,以上情况将更加严重地出现,系统波动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拿什么解决问题,还是靠煤电来调节系统这两端的关系。”薛静分析道。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继续淘汰濒临退役的小火电。根据相关研究,建议封存4000万千瓦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4000万千瓦。这8000万千瓦机组,主要用做灵活性和辅助服务,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承担电力型机组的功能。”袁家海认为。
“煤电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调峰等辅助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可能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事情。这可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若盲目再投入煤电,就会造成新的系统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不会有新的经济效益产生。”相关专家分析道。
期待市场机制优化煤电发展的作用
“期待让市场的机制、市场的反应能够在煤电优化发展方面起到基本的作用。”赵勇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如果我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比较完善和合理,煤电还是有自己生存和经营下去的空间和可能。”据赵勇介绍,在“十三五”期间,其所在的华能集团不会继续把煤电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向,也不会把煤电在投资里面继续像前五年、前十年占那么大的比例,这是经营形势和国家相关政策不允许的。
“不要过多地关注煤电的数量,特别是从规划的角度,数量的平衡如果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是必须的,是基础。当前,我们首先要考虑是如何在规划里面体现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机制,而不是说更多的注重数量的平衡。同样一个单位数量、装机数量和过去的概念不一样,不管是3亿千瓦还是5亿千瓦,没有多大意义,实际上也不是硬性约束。”王志轩认为。
在王志轩看来,在“十三五”或者是稍微再长一点时间,煤电仍然是我们电力的基础,整个电力工业要支撑经济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煤电仍然起到主要的作用。“要在整个能源系统优化的基础上,用政策或者机制去引导煤电的健康发展。
同时,加大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的提高,缓解目前煤电产能过剩。”王志轩表示。
在“十三五”时期,统筹考虑电力平衡和电量平衡成为共识,煤电的作用也逐步地由电量主体转为容量 (电力)主体。在电力平衡方面,胡兆光表示:“电力需求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电力用户潜能 巨大,通过需求侧管理或需求响应来移峰填谷,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措施。”中国华电科研总院多相流中心特别顾问谷吉林认为,现有的煤电利用小时数小,这个问题不能仅从去产能角度考虑,也应该积极考虑开拓其他用电渠道,代替直接燃煤、散烧等粗放的用能方式,从这个角度扩大煤电在煤炭利用中的占比。
谷吉林还建议:“应考虑到地区不平衡发展因素,有的地区发达,有的地区不发达,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有些城市需要新的供热热源,需要建设热电厂以热电联产方式解决,还有一些煤矸石、劣质煤很难利用,需要建设循环流化床锅炉电厂,这应该也是‘十三五’电力能源规划当中考虑的问题。”“调控煤电长远的方向一定是市场化建设,但是也不能单纯地靠市场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电力行业体制机制环境之下,行政措施和监管措施都得到位,方能保障调控到位。尤其是在电力市场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强力的行政措施短期来说还是最有效的。”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