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能源领域美国能否战胜中国

作者: 来源:路透| 发布时间:2011-02-15 浏览:

  近日,美国的《纽约时报》邀请了多位专家就美国能否在绿色科技上战胜中国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这次讨论的真实目的在辩论的副题中体现得很清楚:美国公司要想赢得全球清洁能源业需要克服哪些困难。任何人都是自己的镜子,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规模、产量等方面捷报频传的时候,美国这些知名学者对本国绿色科技现状的把脉和剖析或许对我们更理智地认识我国在绿色科技领域的状况起到借鉴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缺陷

  □罗伯特·斯塔文斯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茁壮成长的前提都是它提供了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绿色产业也不例外。

  但是,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在诸多领域影响市场供求,比如,美国现在热议的碳税或者是碳总量限制和交易政策将会加大人们对低碳产品的需求,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并不能保证绿色产业的健康成长。或许底特律的教训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吧。几十年前,美国推出机动车能效标准,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公司因其相对竞争优势,占据了美国汽车市场的很大份额。类似的,2008年,美国占据了全球风机装机的总量第一位置,但是,当年新安装的风机有一半来自进口。

  在绿色科技创新领域,政府推动的研发尤为关键。因为,企业明白,自己无法独享研发的成果,往往缺乏研发的动力和实力。而美国的公共政策在推动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

  (作者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哈佛大学环境经济学项目主任)

  我们需要一个制造业规划

  □琼·菲茨杰拉德 

  1月,美国常绿太阳能公司宣布关闭其在马萨诸塞州的工厂,移师中国,这一举动看似是为美国太阳能制造业敲响了丧钟。这个举动很好地阐释了美国因缺少一个连贯性的同制造业相关的能源政策所带来的危害。

  要在绿色科技,这个全球化竞争的领域中取胜,美国需要一个连贯的同制造业紧密相连的政策,这样政策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保证。

  常绿太阳能并不是特例,它只是众多受惠于中国丰厚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外资企业中的一个。如今,中国已经占据了大约全球太阳能制造业市场的1/4和全球风力发电市场的1/2。通过颁布国家政策,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今年开始实行的又一个五年计划中,将给出更多新能源补贴。

  好消息是,美国仍然是一个善于创新的国家。美国需要的是支持持续创新的政策和更多投资,年投资至少需要50亿美元。美国还急需推出一个国家标准来规范可再生能源发展。我们的竞争对手几乎全部用国家政策来创造革新和提升制造业优势。

  (作者为美国东北大学法学、政策和社会学项目主任)

  重回领导地位之路

  □罗伯特·斯哥特

  在没有根本性地改变支持政策和贸易方式的前提下,美国在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产业方面胜出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新能源生产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且不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对企业来说,美国的贷款担保政策远不及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有吸引力。美国需要一个新的策略来重新夺回在太阳能电池生产、风机制造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如果我们失败了,10年后,我们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依赖将会等同于我们当前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作者为美国经济政策学院资深国际经济学家)

  美国的竞争优势

  □弗兰克· 沃克

  国际贸易的一个基本经济学理论称,在一个国际货物流动存在有限障碍的世界里,一国生产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品才能获利。

  一旦绿色科技用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就能完成时,生产就会迁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因为美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国家是不足为奇的。出于同样原因,美国应该专注于那些要求高素质劳动力和先进设备的产业。这是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这个理论说明,美国不可能成为劳动力密集型的绿色产业的生产基地。

  但是,在绿色技术发展早期,美国有相对竞争优势,因为美国仍然有超强的创新优势。美国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绿色科技创新提供经济、法律和管理方面的便利。

  (作者为经济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部主任)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