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比亚迪绿混技术全球首发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3-04-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面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以不断消耗资源和制造二氧化碳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013年上海车展,比亚迪绿混技术全球首发。该技术通过智能控制汽车上的能量流动,提升能量转换效率等手段让汽车更节能环保,备受关注。
创享美好生活 比亚迪绿混技术全球首发
    据了解,比亚迪绿混技术是一套绿色的、环保的、经济的混合动力技术,简称“绿混”。在实施中有两大方面的技术突破:1、将动力电池和起动电池合二为一,启用48V铁电池技术;2、采用低电压、大扭矩、双绕组电机技术。以上,实现百公里节油1.5升,整车无铅化、智能化。
 
    业内人士指出,比亚迪绿混技术将有力推进燃油车的节能减排,是中国汽车工业又一划时代的技术创新。
 
    动力、起动电池合二为一 ,启用48V铁电池技术
 
    随着汽车不断发展,车载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12V铅酸电池已经很难满足当今汽车智能、环保的双重需求。而比亚迪自主研发的48V无铅铁电池,不仅放电后的产物无毒无污染,真正实现绿色环保“无铅化”,而且电池与整车同寿命,达到10年以上,大大减少了维护和更换次数,使用更省心。
 
    此外,传统汽车上12V车载电压网络,在传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能量损耗,比亚迪开创性地将整车电压平台提升到48V后,不仅线束损耗降低93%,还可以实现车辆起停、电动助力、减速回馈、整车灯具LED化,并且可以搭载更多变频设备,电能自由支配。可以说,48V电压平台不但满足能量损耗最低、回馈能量最多、混动深度最大,同时,也是符合人体使用的最高安全电压。
 
    该技术打破传统,在充分满足现代汽车车载电器使用需要的同时,实现了低油耗、低成本和低排放的完美融合。
 
    采用低电压、大扭矩、双绕组电机技术
 
    比亚迪绿混技术的另一大创新点是:采用了低电压、大扭矩、双绕组电机技术。据介绍,该电机设计有两组定子线圈,低速启动发动机时,将两组线圈串联以实现小电流获得大的扭矩,让起动助力过程更平顺,能量损耗更少;高速发电时,使用一组线圈降低永磁反电压对48V电源的冲击和依赖。在整车不同行驶条件下,对两组线圈的合理使用拓宽了电机的高效率区,降低整车能耗。另外,比亚迪绿混技术也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永磁同步电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感应交流发电机。
 
    整车更高效、更低耗、更洁净、更智能
 
    据了解,比亚迪绿混技术集成了诸多节能方案,除了上面提到的无铅化、电池与整车同寿命、48V高效电压平台、灯具LED化、电动助力转向,还有整车电机变频化、混动与减速回馈、起停能量管理、超长时间停车无亏电、低滚阻、风阻技术等。
 
    其中,电机变频在家电行业是人人知晓的概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的变频空调,一般比常规的空调节能20%—30%,比亚迪利用垂直整合优势将家电行业中的变频技术移植到汽车中,实现整车节能与控制智能化。
 
    而超长时间停车无亏电,采用的是比亚迪最新研发的发动机智能起动技术。长时间出差的朋友可能深有感触:如果出差超过5个月,回来后总会发现电池亏电、无法起动车辆,必须拖车维修,给用车造成了不便。而且,车辆长时间不运行,发动机内部运动部件生锈,会大大降低动力系统寿命。采用比亚迪铁电池技术和发动机智能起动技术,可以在车辆长时间停放后,电池电量低的情况下,发动机智能起动对电池进行充电,同时实现定期对动力系统的保养。
 
    比亚迪绿混技术中的起停能量管理、混动与减速回馈又如何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车辆怠速、长时间减速行驶工况下,可以断油停机,减少燃油消耗与排放;而在车辆起步加速阶段,电机辅助发动机助力,减少燃油消耗;刹车或减速滑行时,通过电机回收制动动能对铁电池进行充电,实现循环使用。而且,电机与涡轮增压发动机无缝配合,实现双增压,整车动力更强劲,加速更快。
 
    总的来说,采用了比亚迪绿混技术,可以给汽车用户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如,整车百公里综合油耗可降低1.5升,更低耗;怠速、减速零排放,整车无铅化,更洁净;百公里加速提升1.5秒,更高效;系统更智能,使用更省心。
 
    科技改变生活,比亚迪从用户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着手,推出了绿混技术,不仅展示了企业的创新实力,更体现了比亚迪希望让更多的先进技术为民所用的“普世科技”理念。在全球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是大势所趋,也将成为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的一大契机。
 
分享到:

关键字:比亚迪 绿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