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哪个是中国推广新能源车最大难题?充电桩、电池?还是技术壁垒、产品力?都有一定道理,但还有一个就是“骗补”。按照央视曾经的曝光,骗补在2015年相当普遍,一家名为吉姆西的客车制造厂2015年上半年产量不过25辆,几个月不到,该企业单月便获得2905个合格证。生产一辆纯电动乘用车,从国家财政部可以拿到6万元左右补贴,在地方政府也有相同额度的补贴。生产一辆纯电动客车补贴更为可观,据说,少则30万元,多则60万元。2015年,某客车制造厂仅新能源车补贴一项,便超过30亿元。
数据真假先不管,但骗补在新能源车领域却真实存在,最常见的手段是自产自销,企业出资组建从生产到租车,再到二手车交易的“全产业链”,将新车从左手卖给右手。
法理上,骗补并不是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认为,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存在明显的欺诈行为,只是通过特别途径套取补贴,最大程度利用政策漏洞。道德上或有瑕疵,但也仅限于此。这也就不奇怪,清查骗补,从去年就开始传出风声,至今却从未有落槌的迹象。
最新消息称,核查新能源骗补告一段落,涉事企业将确认公布,具体时间待定。如果只是公布名单,远远不够。新能源车骗补主要发生于商用车,而非乘用车。换言之,品牌、口碑、声誉,对于涉事企业而言,无关痛痒。事实上,许多新能源车企业从成立到拿到资质,再到生产,也就这两年时间。曝光之后,他们换个名字,继续生产。
“尾气门”事件,美国对大众开出超过150亿美元的罚单,韩国禁止大众汽车在韩销售车型。其目的,不全是为打压大众汽车,更多是为后来者划定一清晰的底线:不能欺骗,欺骗者死。
令笔者担心的是,虽然公布黑名单但无后续动作,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能够以种种方法生产新能源车,进而通过“补贴”谋取利益,减缓中国汽车升级转型的步伐。提供全世界最多的新能源车补贴,却没有相应的收获,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有心发展新能源车产业,加强对骗补行为惩处力度十分关键,仅有监督,远远不够。没有补贴,纯电动车便没有销量,这是市场事实。逐步降低补贴幅度,直至最终消失,这是目前所能想到的方法。所以,这也给骗补留有宽裕的时间与空间。
今年初,江浙一带新能源车企业停工,工人回家。生产车间本就简陋,亏损有限。六月一过,工人又陆续回来,生产线再次开动。他们认为,今年下半年,尤其12月份,新能源车会有个“翘尾”效应。只要新能源车能生产出来,总有办法卖掉。当然,补贴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