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据悉,德国5000万欧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补贴计划,由于资金不足原因,将被无限期推迟。空欢喜一场。事实上,该计划的推出时间已经拖迟过三次,从2013年1月推迟到2月,再到3月,然后到4月。没想到直到最后,终因资金的问题而搁浅。据悉,补贴资金由出售欧盟二氧化碳排放证书所得,由德国政府能源和气候基金发放。但是由于证书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资金受限。
力神电池营销总监王珺告诉《光能》记者,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光伏储能市场必将快速发展,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行业中的亮点。德国的补贴规则细节已经确定,目前是资金来源尚未确认。到底补还是不补,在4月上旬应该就会有明确的消息出来。
王珺认为,光伏储能的经济性在于光伏电力自发自用,以省下较高的电费而不是上网去拿较低的补贴。德国用电电费在过去几年增长飞快,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持续增长。另外一方面,光伏补贴以及光伏储能系统的成本都在下降。市场启动和快速发展是可以预期的。如果德国政府推出光伏储能的补贴,自然会促进市场的加速发展。即便是不补贴,市场也不会就此冷下来。
就政策设计而言,德国另设储能补贴是否得当仍值得探讨。政策未出台前夜有过很强烈的争论,就算成功推行了,最终方式是不是完全正确还不太好说。有业内人士认为,将新能源成本结构和价格合理化,原有的补贴自然就能够分配到储能等环节;这种由市场机制自行分配补贴到技术环节的模式,要优于政府决定补贴对象和额度的模式,绩效更好。新能源领域,德国常被认为是先进典型,其实它很有大跃进计划经济之嫌。
“自发自用”才能推动光伏储能发展
2012年,德国政府确定上网电价补贴政策(FIT),其中包括“自我消费”,这将有助于居民住宅储能的发展。在德国,如果不包含储能,则居民住宅的自我消费率约为30%;如果家庭PV系统含有储能,则居民住宅的自我消费率约为70%。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希望欧盟委员会积极推动欧洲各成员国实现电力的自发自用。因此,有消息说,德国出补贴的初衷不是补电池而是控制光伏上网。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指出,家庭光伏储能可将电力自我消纳量提高至最大水平,即从目前的30%提高至70%左右。随着光伏平准化发电成本的持续下滑,通过自发电力的家庭业主可节省下一笔费用——从而削减其购买高昂零售电力的需要,并且按照批发价格将光伏电力出售给电网的回报愈来愈少——从而使投资储能解决方案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选择方案。欧洲光伏产业协会计算得出,到2020年,投资储能系统可获得0.05欧元/千瓦时至0.19欧元/千瓦时的回报。该协会呼吁欧盟委员会能进一步采取行动,鼓励其所有27个成员国实现自发自,并推出“经济性”的储能补贴方案。可惜,德国那具有标志意义的储能补贴最终因“经济性”不够而搁置。这对光伏市场,尤其对储能市场而言,绝对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储能是逆变器买家增长最快的需求
对于储能市场而言,并非没有好消息。IHS Research一份报告显示,对于全球光伏逆变器买家而言,储能是增长最快的需求。虽然该技术仍相对不成熟,但是IMS Research对于全球四百家光伏逆变器客户的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到2015年,他们安装的逾40%的太阳能系统启用储能技术。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受访者强调,对于未来光伏逆变器而言,储能比其他任何需求更重要。当被问及采用储能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时,客户最普遍的回答是电池价格的降低,这有助于降低系统价格,使储能在经济上切实可行。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包含储能技术的系统价格提高10%至29%是“可以接受的”,尽管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准备好支付更高的溢价。IHS动力与能源研究经理山姆·威尔金森表示:“对于光伏系统而言,储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供应商能够交付符合业界期望值的产品,光伏储能市场能够在未来两年显著发展。”
国内储能行业的现状
国内分布式储能市场规模巨大。保守估计,到2020年国内整个储能产业的市场规模至少可以达到6000亿元,乐观的话甚至有可能到两万亿。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达400亿平方米,却仅有1%为节能建筑。2012年,建筑耗能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经接近30%,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到40%。而分布式储能节能系统,可以很好地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缺陷,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平滑并入电网,大容量储能技术将成为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瓶颈的关键所在。同时,与建筑结合的独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市场放量也将为大容量储能创造庞大市场需求。新能源产业链发电、并网、储能、应用四个环节中,现在的状况是发电受关注,但储能和应用可能成为未来大放异彩的部分。
专注替代能源、储能和生物技术项目的投资人陈秋东告诉《光能》记者,大公司都在布局储能市场了,锂电池未来几年还是靠储能带动,国际市场看好,国内市场看衰。那么,国内为何看衰储能?简单地说是眼下没有储能的赚钱机会,有一定门槛,不管是技术还是政府关系上都有挑战,对公司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这是大背景,具体地说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国内的公司一般都比较急功近利,对市场的预期都比较保守。去年想介入储能的光伏企业不少。前两年风电企业也都关注过储能,都是把储能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结果发现储能(主要是电池)的成本都比较高,结果风电企业的储能计划都不了了之。就目前的光伏企业而言,近几年跟光伏结合起来的机会也比较渺茫。第二,储能相对复杂,对储能的认知和基础研究都不够。第三,我们没有电力市场,这制约了储能的发展。国内没有辅助服务市场,分布式发电也没发展起来。弃风问题的解决都指望超高压,而这本应是储能早期的市场机会就被电力体制抹杀了。这和光伏目前遇到的体制问题一样。
分布式储能的机会
对于分布式与储能的发展,有人认为假如分布式系统装储能,白天充电晚上放电,那么国网会不会允许?对此,专注研究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资深人士Energystorage(化名)对告诉《光能》记者:第一,这种假设就有问题,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政策目前还不足以比例分布式储能的市场需求,因为贵,充放一度电的成本太高,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会刺激对储能的需求,因为电价会涨,储能成本会降;第二,电网希望大家夜里充电白天卖电或者自用,降低峰谷差对电网和发电企业都是好事。事实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不久前在常州的一次培训班上就说过,这种“钻空子”的可能性国网已经考虑到了,并会采取对策。
而就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储能而言,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虽然现在分布式光伏系统有了初步的政策支持,但市场并不会在短期内快速发展。补贴和并网问题尚未完全明确,另外,对于广大家庭来说,安装一个光伏发电系统仍然不具有经济可行性。王珺认为,电池储能不适合大型电站,但绝对是小型电站的出路。分布式在欧洲推了多年了,最终还得依赖于电池储能。对于逐渐热起来的家庭光伏系统的储能而言,今年会是铅酸为主,锂电产品产能不够,未来逐渐向锂电过渡,2015年一半以上的市场会由锂电占据。
有光伏企业也开始投资储能项目。阿特斯投了一个储能项目,昱辉阳光号称也在搞,但具体情况并没有透露。英利集团苗连生表示,真正完整的光伏全产业链是必须延伸到储能环节的。
一位电池行业的业内资深人士对光伏企业投资储能领域并不看好,“光伏企业做储能就是死路一条,尤其想去做生产的。电池和光伏完全是不同的玩法,进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另一个投资储能领域的光伏企业英利,选择的是一种不同的储能技术——飞轮储能。与铅酸电池等化学储电方式相比,飞轮储能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瞬时功率大、环境污染小、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和利润回报的储能技术之一。苗连生曾在内部会议中透露,智能通信和智能电网将是英利大储能项目产业化的切入点。国内飞轮储能研究落后于国外10年左右,而对于英利的飞轮储能技术,苗对记者表示,“已经超过了欧美,所有生产设备全是定制性的,没有购买进口设备。”
王珺告诉《光能》记者,短期内,国内光伏储能市场很难启动。主要问题在于较低的用电电价使光伏储能的存在没有合理的经济性。没有经济性的产品不会具备规模性市场。期待国内市场的启动还是要看电改的方向和力度。储能在电力改革前无市场,即使有也只是示范项目,企业应该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