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行业人士称三五年内中小电厂或破产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6-08-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火力发电厂可能在三五年以内,就要像现在的钢铁企业、煤炭企业一样困难,可能要大批破产。特别是小电厂,环保不达标的电厂,不是政府强制关闭,是自己运行不下去,自己要关闭,自己要倒闭“

日前,在“2016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济师张树民的这个观点或许代表了行业内对于当前火电产能过剩的担忧。而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也在会上表示,他相信60万千瓦以下的燃煤发电机组未来将都会关掉。

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小火电厂将在三五年内倒闭”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

“目前,小型火电厂已所剩无几,中型火电厂没有那么容易倒闭。中国的中型火电厂即60万千瓦的电厂在其他国家可算是大型电厂,几年前煤炭价格最高电价最低的时候都没有倒,现在也不会大规模倒闭。持发电企业会迎来倒闭潮的观点的多为发电企业,这是从自身利益考虑,试图在电改环境下引起政策重视。煤电行业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但过剩不等于倒闭”,林伯强说。

在经济增速没有大幅上升、电源建设速度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煤电行业的过剩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总用电量2.7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相比之下,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5.2亿千瓦,同比增长了11.3%,是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4.1倍。我国新增发电装机5699万千瓦,同比多投产1360万千瓦,火电在设备利用小时创出十年新低的背景下,新增装机规模却创出“十二五”以来的同期新高。截至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装机容量10.2亿千瓦(其中煤电9.2亿千瓦),同比增长了7.9%。过剩进一步加剧。

中电联预计,2016年全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1.2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左右,煤电5000万千瓦左右。由于未来火电装机将受到限制,而非化石能源装机在政策绿灯下将大幅增长,火电的空间受到大幅挤压。

“当前中国的煤电建设热潮急需冷却”,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袁家海表示。

据袁家海介绍,在煤电过剩问题上,随着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电力需求增速从2014年开始已进入中速发展通道,但是由于规划执行的滞后性和电源项目建设周期,2015年新增煤电仍维持了高规模。

2016年,国家能源局接连下发了三份控制煤电不合理发展速度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发布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文件发布后的5月份和6月份,煤电新建项目依旧呈现扑朔迷离的状态,全国仍有13个项目共计1550万千瓦开工建设,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有分析以山西省和甘肃省的数据为例指出,山西省当前的电力总装机近7000万千瓦,而全省最大用电负荷为2200万千瓦;甘肃省电力总装机5000万千瓦,全省最大用电负荷不足2000万。尽管两省都有几百万千瓦的外送电量,但对于消解现有产能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此外,煤炭价格上升也让火电企业的成本增加。今年上半年起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价格开始逐步回升,对火电企业利润形成了一定压力。

袁家海对第一财经表示,未来不仅中小电厂有资产搁浅的风险,新建大机组均有一投运可能会面临开工不足的风险。

“首先,在严重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各地在加速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随着发用电计划稳步放开,煤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会逼近短期边际生产成本。其次,机组利用小时数在持续过剩和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继续恶化。第三,环保标准提高和2017年全国碳市场运行,以及能效标准的提高,会提高煤电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中小机组达不到准入门槛。第四,从竞争力看,固定资产已经全部折旧,完全回收的机组要比新建的大机组更有竞争力,因新机组还贷压力大,财务负担重,尽管其变动成本低”,袁家海说。

张树民认为,由于中国主要使用煤来进行火力发电——全国约15亿千瓦的总装机量中,火力发电占到9亿多,每年燃烧20多亿吨煤,由此产生了大量废渣、废气以及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近年来,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新能源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能源。

为了应对煤电所遇到的压力,张树民透露,国电集团内部讨论认为,中国的火力发电厂可能在未来三五年以内,像现在的钢铁企业、煤炭企业一样困难。对此,该集团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尽量把人员分流到新能源当中。

分享到:

关键字:煤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