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电动自行车拥有量1.6亿辆,其中90%以上是铅酸电池,低速电动车也是以铅酸电池做动力为主,而燃油汽车更是离不开铅酸电池。尽管铅酸电池背负了“高污染”的“罪衣”,但是,它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弃铅酸电池不用,而是大力发展高性能铅酸电池。
王力臻教授对记者表示,电池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市场的进一步分化,引导同系列同规格电池以及不同系列但同规格电池的多样性并存;技术进步(新型电源、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的速度显著提高;混合能源供应系统将逐步替代单一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能耗、环境保护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创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技术壁垒)显著增强;由市场、产品、资本等垄断向技术垄断转化速度急增。
关于铅酸电池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王力臻教授指出,几种代表性技术进步表现在:铅酸电池向密闭化、轻量化、长寿命发展;电动自行车等动力型电池飞速增长;胶体电池与类胶体电池增加;电池的低温启动与浮充性能不断提高;光伏电池系统大量应用;新的电池结构设计,稀土合金、无镉合金等新型铅合金的应用,以及种类繁多的新型添加剂等,都使电池性能不断提高。存在不足是电池的高温浮充性能有待提高,动力型电池低温性能差,与其他电池相比,重量大,能量密度低,高低温循环性能不高等。在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相继上市了几十年中,铅酸电池经历了150年而不衰,仍牢固地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改良型铅酸电池”如全密封式、管式、水平式等新结构,及新组分铅合金电极,循环寿命可长达4500次。
(王力臻 男,1964年10月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原电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新型化学电源及其相关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河南省科技公关等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 90余篇,出版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