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全球锂需求将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3-05-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锂产品需求未来主要还是由锂电池领域需求的高增长推动,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依然是锂电池消费主力,锂电池对铅酸、镍系电池的替代还有较大空间,Tesla让新能源汽车对碳酸锂的长期需求从概念变成现实,而锂储能设备是未来碳酸锂潜在需求增长点。同时,我们讨论了市场关心的锂电池成本问题:碳酸锂占锂电池成本比例不足10%,未来锂电池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镍钴等稀有金属用量的降低,以及技术进步降低制造费用。
 
  从2002-2011年,全球锂需求年均增长10.4%,2012年锂需求增长近11.3%,锂消费近15.2万吨(折合为碳酸锂),预计2012年锂电池需求增长超过20%。在二次锂电池领域,2002-2011年年均增长近23%。从增量来看,未来需求主要来自于锂电池领域,而Tesla也有可能掀起新能源汽车革命,所以我们将重点介绍锂在电池领域的运用。
 
  锂电池成本的降低来自稀有金属用量的降低与技术进步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部分构成。其中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会使用到碳酸锂,负极材料如果使用钛酸锂,则将使用到碳酸锂。
 
  目前,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有镍钴铝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尖晶石锰酸锂材料,同时还不断在开发新材料,由于各有优缺点,所以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还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锂电池成本较高是阻碍其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锂电池成本构成中,正极材料占比最大,为30%-40%,而碳酸锂成本在正极材料成本中占比并不大。以镍钴锰酸锂(规格523)正极材料为例,碳酸锂成本仅占11%左右,主要成本为镍钴等稀有金属成本和制造成本。所以,未来锂电池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镍钴等稀有金属用量的降低,以及技术进步降低制造费用。
 
  锂电池运用广阔,未来潜力巨大
 
  锂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较高,发展较为成熟,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动力电池领域。
 
  锂电池消费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41.8亿颗,同比增长41%。2011年,全球锂电池消费量44.89亿只,较2010年增长14.6%。2006-2011年锂电池消费复合增长率为14.5%,而相应的碳酸锂复合增长率为21.5%,实现快速增长。碳酸锂消费增速大于锂电池消费领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单位电池容量提升导致碳酸锂用量增加。
 
  锂电池消费未来潜力巨大。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消费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电动自行车领域需求已经启动,Tesla掀起新能源电动汽车革命,储能设备领域需求蓄势待发。锂已经成为了下游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材料。
 
  消费类电子产品目前仍是锂电池消费主力
 
  1、手机电池仍然是需求主力之一,智能手机带来需求增量。
 
  从锂电池目前的应用领域来看,手机电池仍然是目前下游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部分,约占到锂电池应用领域38%,2006-2011年手机用锂电池消费数量复合增长率达到7%。
 
  根据IDC的统计,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销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从出货量上来看,2011年全年手机出货量为16亿部,同比增长17.65%,其中功能手机同比增长仅5%,而智能手机同比增长61.3%,智能手机从2007年开始销售量保持4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到2011年智能手机已经达到约4.9亿部,手机市场占比已经接近30%。而根据IDC的预测,2012年全球手机市场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6.86亿部,较2011年增长39.6%,并预测到2016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达23亿部,并且届时智能手机渗透率将大大提高。
 
  单位电池碳酸锂用量还将提升。由于智能手机功耗更大,在苹果刮起全屏幕触屏风之前,典型的手机电池配置为3.7V*800mAh,约为3WH,而现在,随着屏幕的增大,分辨率的提升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典型的手机电池配置则提升约为5WH,预计随着未来手机性能的提升,锂电生产技术的提高,在预计未来手机屏幕尺寸及分辨率不会再有大幅增加情况下手机电池容量还会继续提高。因此尽管整体手机出货量增速不高,但由于智能手机占比不断提升,整个手机市场对于锂电需求的增速要快于手机出货量增速,我们预测手机电池的电量将由目前平均大约4.6WH提升到2016年的平均7WH。手机电量增长率可以代表手机领域碳酸锂的需求增长率。
 
  2、笔记本电脑维持稳定增长,平板电脑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2011年,笔记本电脑锂电池消费占锂电池消费比例为32%,是另一大消费主力,2006-2011年笔记本电池消费复合增长率达到20.9%。2011年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达到2.9亿台,预计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出货量将维持平稳的增长,由于笔记本电脑未来对于续航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未来对于电池容量的需求也将出现增长的趋势,我们预计到2016年笔记本电脑电池容量达到60WH。
 
  自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发布ipad以来,平板电脑因其相对于PC更加方便快捷且续航能力较强而相对于手机则屏幕更大娱乐功能更强而受到广泛欢迎。2010年全年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860万台而2011年达到6,700万台,同比增长260%。2012年二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2,500万台,其中苹果的ipad出货量为1,700万台,占比为68.3%,而android平台的平板电脑为29.3%。
 
  2012年6月18日,微软发布Windows8及搭载windows8系统的surface,给平板电脑带来了新的血液: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分别搭载的是ios与android系统,而此二系统均为手机系统,只是将其放在了更大的一块屏幕上使其使用体验增强而与PC的功能还有很大差异,而Windows8则不然,它是一款PC系统,可以在满足人们对于方便快捷及续航能力需求的同时提供完善的PC体验。毫无疑问,Windows8系统的正式面世及装载该系统的平板电脑不断发布将再一次刺激人们的血液,使平板电脑系列产品更加丰富,适用性更广,从而获得持续快速增长。
 
  Forrester最新报告认为平板电脑在未来几年的将呈现爆炸式增长:2016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将达到3.75亿台。同手机一样,随着分辨率、平板电脑性能的提升,其电池也必须进行升级以维持或达到更长的续航时间,苹果的newipad电池容量就从ipad1和ipad2的25WH提升到了45WH,我们预计未来平板电脑的电池容量还将继续上升,到2016年平均每台平板电脑电池容量能够达到60WH。
 
  优越性能成就锂电池替代铅酸、镍系电池
 
  锂电池是目前性能技术成熟度最好的电池材料。锂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电压高、无污染、循环寿命高、无记忆效应、快速充电等优点,已经成为各类便携类电子产品的最佳电源,镍氢电池由于在比容量方面大幅度逊色于锂电池,近年来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领域的使用已被锂电池全面替代。同时,锂电池也被认为是未来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的理想配套电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锂电池目前占比不高,未来存在较大替代空间。目前电池产品中,锂离子电池的保有量仍然占比不高,仅占到15%左右,未来如果传统的铅酸和镍系电池能够被锂离子电池所替代,将带来较大的替代市场。
 
  目前在下游应用领域中,2011年电动自行车产量超过2000万辆,存量1.4亿俩。欧洲65%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北美56%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但是最大的亚洲市场只有4%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平均后全球只有6%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由于锂离子电池比容量高可以减少电动自行车的重量而且污染较小,目前的价格大约是铅酸电池的2倍左右,随着锂电池中镍钴等稀有金属用量的降低和技术进步导致锂电池价格的进一步降低,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将推动电动自行车中的铅酸电池逐渐被锂电池所替代。
 
  电动自行车市场碳酸锂需求绝对量有限。2011年,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占锂电池消费比例为1.4%,2009-2011年,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消费复合增长率为41.7%。由于基数低,即便未来还保持40%的复合增长率,其绝对量还是比较小。假设,平均每辆电动自行车用碳酸锂0.5千克,那么1万辆电动自行车用碳酸锂5吨,所以未来即使增长到1000万辆,也即占2011年电动自行车产量的50%,碳酸锂用量也只有5000吨,绝对量较小。
 
  另外,如通信基站UPS和计算机房UPS等市场,铅酸电池也开始少量被替代。由于汽车起动对电池的倍率性能和耐滥用性能要求较高,汽车起动电池市场将在一段时间内仍是铅酸电池最稳固的据点。而镍镉电池方面,从2006年开始,欧盟限制镍镉电池在手机、剃须刀、电动玩具等领域的使用,预计镍氢电池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未来也将逐渐被锂离子电池替代。
 
  所以,锂电池还有较大的替代空间,每个领域的绝对量不是很大,但是多个领域相加后还是很可观。
分享到:

关键字:全球 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