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9年~2007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探索阶段,重点是技术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鼓励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2008年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产业化准备阶段,政策密集出台,车辆示范运行,并在政策方面开始制定产业标准,规范市场,为新能源产业化做准备。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方面,我国从“八五”开始组织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在“九五”期间开展电动汽车概念车的研究,“十五”期间科技部启动 “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启动了“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小批量生产能力和局部区域的商业化运行。
2007年启动“973”计划,开展电动汽车相关基础研究。 而近期,由汽车企业组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也在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通过合作创新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从“地方队”到“国家队”再到“国际队”,新能源联盟热潮风生水起,但联盟内企业实现真正的技术共享存在一定难度。
根据已发布的地方规划,有整车企业的省份在2012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应达到5万~10万辆之间,2015年达到10万~30万辆。上海、北京、重庆、吉林、安徽、广东、湖北几大生产基地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合计将超过百万。
合资车企为了顺应新能源发展的市场需求及政策要求,利用合资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或成为趋势。据已曝光的《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 年~2020年)草案,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 51%。
虽然我国充电站相关标准尚未出台,但各地已经掀起一股投资热潮。2010年上半年,有近30个城市对外公布电动汽车充电站筹建计划。已有长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城市,其制定建设目标的重要参考条件为新能源汽车销售比例。从已公布的数据,深圳的推广力度最大,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