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锂电池先行者企业赢在起跑点 半途却黯然离席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TechNews科技新报 发布时间:2016-09-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991年时,Sony推出首款商业上具经济效益的锂离子电池,从此锂电池的高能源密度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先从笔记本电脑开始,接着带动可携式产品的市场,如今更在特斯拉(Tesla)领军下大举进军电动车,并看好在能源储存领域将大有斩获,但是就在这个锂电池即将风生水起的时刻,赢在起跑点的Sony却半途退场。

2016年7月28日,Sony与村田制作所宣布签定备忘录,Sony将把电池事业卖给村田制作所,转让时间为2017年3月。转让单位包括Sony能源设备公司(Sony Energy Devices Corporation),Sony在中国与新加坡的电池制造厂房设施,以及Sony集团下所有与电池营销业务与研发相关的人员与资产。

无独有偶的,2016年8月初,媒体报道日产(Nissan)打算停产车用锂电池,并开始与日本以及中国企业洽谈出售电池事业。Nissan于2007年与NEC合资成立供应电动车与油电混合车用锂电池的汽车能源供应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Nissan占51%股权,NEC占49%,是仅次于Panasonic的全球第二大锂离子电池制造厂,年营收336亿日元,约22亿元人民币。

Nissan对于日经的报导很快回应反驳,表示日经的报导是基于臆测,而非基于公司的正式官方宣布,然而,市场却对这项反驳做出另外的解读,因为反驳中竟然没有强调不出售电池事业、日经报导不实,使得业界议论纷纷,认为透露出来的玄机,是Nissan的确有在考虑出售电池事业。

Sony的确定退出,与Nissan的可能退出,显示产业长期竞争有如马拉松,不一定“赢在起跑点上”先跑就先赢,一开始领先者,反而有可能有如配速失当的选手,到最后冲刺阶段反而力气放尽退出;在初期市场领先的企业,面对的市场并不明朗,往往发展电池是为了其自身的需求,而进入产业成熟期,新进企业挟带大量资本大规模投资量产标准型产品,其商业模式运作与发展前期完全不同。

改变策略应对

Sony锂电池事业的发展过程可说是这个模式的最佳范例,最初Sony是为了自身旗下的电子产品发展锂电池,当时锂电池市场局限在高单价的携带式电子产品之上,对应不同的产品需求,需要有不同的锂电池特性,相对的电子产品的设计上,也需要考量当下锂电池制造的技术能力,因此Sony必须同时掌握锂电池的研发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两个领域垂直整合。

然而当锂电池已经发展成不只是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附属品,而是本身成为一大产业的时候,Sony是否还需保有自己的锂电池事业,就有了不同考量,首先是在成熟市场中Sony可以轻易找到适用的锂电池供应商,不再必须自行打造;而就竞争层面上,若要维持锂电池事业的竞争力,势必投注钜额资金扩产规模量产,但Sony的核心事业终究是电子产品,要投注资金也应该是投注于核心电子产品研发较为合理。

此时,最合理的策略,就是出售锂电池事业,交付予继续在锂电池生产制造上专注投资的买家。

Nissan的状况也雷同,在电动车发展初期,所有厂商都还在摸索规格,以及性能和成本的平衡,此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开发电动车,同时开发电动车所用的锂电池,Nissan同时开发锂电池技术与电动车,具有综效,但是随着电动车与电池技术发展成熟,如今对手特斯拉甚至标榜自身为综合能源企业,而不是汽车公司,Nissan若要与特斯拉在电池方面争雄,迟早也要做出抉择:到底是要做汽车厂,还是要当综合能源厂?

Nissan显然比较可能选择前者,那也就代表,不论此次日经的报导是否为真,Nissan终究会面临决定是否割舍锂电池事业的一天。

Sony赢在起跑点,却在最后冲刺阶段退赛,并不代表就是输家,Sony表示此举将能把电池事业交付给持续适当投资,确保电池事业永续竞争力的买家手上;另一方面,Sony本身则免除了砸钱投资的压力,还能开启本身核心事业有更多电池供应商选择,不再因为必须支持自家电池事业而绑死在单一来源,而是可在市场上有更多价格、品质合宜的选项从中挑选。

自从1975年起创立电池事业,1991年率先推出商用锂电池的Sony出局,告诉我们赢在起跑点不见得永远有优势,因为产业初期市场与成熟市场游戏规则大不相同;另一方面,先行厂商出局的现象,也暗示世人,锂电池市场迈向成熟期,许多大规模应用将开始起飞。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