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冷静看待电动汽车热 背后潜藏危机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http://www.escn.com.cn 发布时间:2011-04-25 浏览:0次

  一个车展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车展主办国的市场有多大,更取决于它是否具备启迪未来、推动进步的实力。在清洁能源和绿色话题上有足够“煽动力”的2011年上海国际车展,似乎正在向人们展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人们猜测,上海车展或许会成为史上新能源车最多、低碳意味最浓的车展。

  之所以拥有如此浓厚的氛围,与中国对新能源车的重视和鼓励分不开。即将实行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将从政策层面上,为开发、推广新能源车的企业大开绿灯。

  饱受拥堵之困的北京,在实行了摇号限购政策之后,却对新能源车发放了“免死金牌”。北京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时,除将享受和深圳同一水平的优惠补贴,还将享受“不摇号、不限行、不纳税”的特殊优惠政策。

  在上海,第一批私人购买的纯电动车已在不久前挂牌上路。虽然第一批车一共只卖出8辆,却因其超前性而创造了一个私人消费纪录。据了解,上海已被确认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嘉定区则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国已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550万辆。当然,贡献如此庞大产能的企业,并不包括大众、丰田和通用,因为他们的新能源车尚未国产,何时国产也是未知数。有趣的是,尽管产能贡献为零,但这些跨国企业对旗下新能源车的宣传力度,却远超我们的本土企业。

  某本土车企老总曾透露真言:“不做电动车,项目就批不下来。”也有车企信誓旦旦立下惊人规划,却因研发能力不济,而到处求人购买技术。某自主车企内部人士坦言,在电子化时代,对电动车关键程序的破解工作,根本完成不了,指望“偷到”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中国企业的基础又很差,掌握的核心技术十分有限。

  不做新能源车会被上级主管部门批评,为了拿到项目、扩张产能则不惜隐瞒真实能力说大话,看上去有“弯道超车”潜力的中国本土车企,正在矛盾中生存。在短暂的时间期限内和硬性要求下,中国有多少车企能在新能源车领域达标?在今天还是一个问号。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继续以“量”衡量企业的成功,那么它终将无法摆脱“市场换技术”的宿命。

  多家跨国企业在中国展开的新能源车运动,不仅是一场极具市场渗透力的战役,也是一场让中国车企无言以对的示威。大干快上、几近疯狂的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是不是也该慢下脚步,以理性的视角寻找切实、合理的解决方案呢?诚恳地倾听车企和消费者的声音,或许能够找到解除危险警报的那根红线。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