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池厂污染的产业转移逻辑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http://www.escn.com.cn/ 发布时间:2011-05-09 浏览:
地震让人见证了日本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也让人感受到该国在产业转移上的谨慎与保守。

但就在地震发生几天后,电池巨头松下一则消息让人看到了“开放”。该公司表示,已关闭兵库县工厂,将生产设备转至苏州与北京,已作价100亿日元在苏州三洋厂附近建新厂,并追加50亿日元更新北京三洋厂设备,到2015年,将中国内地产能提高到全球的50%。

为何日本其他关键领域未见转移,却偏偏是电池业?最近几年,中国多个地方持续爆出电池厂重金属污染事件。前日,浙江德清海久电池厂再次被曝光,周边村民出现铅中毒现象。

笔者认为,这是日本产业转移上的歧视性倾向。因为,在该国,许多类型的电池早在当地禁止生产、销售18年,却源源不断地将其转移到中国。事实上,2007年,笔者曾报道过无锡松下电池厂的镉中毒事件,该公司当时将其称为“镉超标”。2006年,松下上海电池厂重污染也曾被曝光。

一位业内人士两年前曾告诉笔者,某家日本电池企业非常善于利用差异化营销策略,在日本以外尤其是中国生产、销售该国已明令禁止的碳性电池,而最好的产品则在当地销售。2005年,当比亚迪在专利诉讼上战胜索尼时,笔者采访的一位日本电池技术人员有些不屑地说,那些专利诉讼败诉不过是某些企业的竞争策略之一,它们很希望某类重污染产品都在日本境外生产。

2007年,笔者曾到青岛附近采访,一家日本电池企业代表很自得地说,某个项目可能要落地崂山旅游区。

笔者想起了中国电池大王们诞生的逻辑,与其说它们战胜了此前的电池王国日本,不如说是日本电池业因为产能转移——尤其是出于环保需要而向中国所做的产能输出,推动了中国电池业的崛起。因为,截至目前,中国虽拥有许多低端、污染严重的电池企业,但在高端锂电池上依然不敌日本。2010年,松下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份额为26%。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相当于广东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养活珠三角4000余万常住人口。其中,污染最大的源泉正来自电池业。

4月28日,环保部等9部委还专门联合召开2011年全国环保转型行动会议,重点正是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不知道这轮整治是否会产生实效,至少短期内笔者认为不太乐观,因为,整治行业势必会动相关企业的利益,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几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是地方政府的招商思维一直凌驾其上。当浙江、江苏等地重污染电池厂淘汰时,内陆其他省份则纷纷前来竞争。
分享到:

关键字:电池 污染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