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能源车骗补这事儿,真的只怪车企吗?

作者:姚思宇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6-09-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看到题目,读者或许已经猜到笔者想把这个“黑锅”砸向谁。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最近正在持续发酵,以一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的爆出将事件推向高潮。网络上、微信上、各种资讯 平台上,到处充斥着和骗补相关的报道,各种爆料层出不穷,几十亿、上百亿的数字可谓触目惊心。但是仔细品味财政部的发文以及未知来源和真假的汇总表,笔者 不禁想问,骗补究竟是谁之过?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笔者并不想为任何企业开脱。作为企业,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是其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任何 违规违法现象受到严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列举的五大典型案例来看,申报到最终获批补贴需要经过很多流程,提供很多相关证明,那么在此过程中,为什么没 有审查出问题?

从结果上看,虽然拿到实际补贴款的是企业和相关用户及经销商,但层层审批部门难道对此事就没有一丁点儿责任吗?

我国对汽车行业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九龙治水”。对于各条“龙”来说,不能光知道“喝水”,却不知道对水进行“排污治理”,在其位谋其政也是“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按图索骥,再往前看,我们必须承认补贴政策本身就有诸多漏洞可以钻。笔者并不想为任何涉嫌骗补、谋补,企图钻政策空子的企业开脱,但我们必须承认,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当看见可以快速获利的机会,他们不可能当作没看见,更不可能让机会从指缝中溜走。于是乎,各种精妙的手段层出不穷。

但是,这难道只有企业的错吗?

以6~8米纯电动客车补贴30万元为例。一辆6~8米纯电动中巴,国家补贴30万元,按照1:1的补贴原则,地方再补贴30万元,这已经超过了一辆整车的售价。试问这样的补贴政策,有多少企业能禁得住诱惑?就算企业不敢冒风险,也抵不住客户有需求。

笔者在与行业专家闲聊时,曾听说从2009年至今,国家财政投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纯资金补贴多达400亿元。难道国家在制定补贴投放标准之前就没有更加全面、客观地实地走访调查吗?诚然,小偷不能以“看见人把钱摆在眼前不能不偷”作为辩解的理由,但如果自身加强了防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财产受 到损失。

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企业就好像孩子,而相关部门就好像家长,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回想我国开始发展新能源汽车至今,销量一直是考核 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重要指标,甚至被写入行业发展规划中。对此,相关部门一再强调,任何一个规划纲要总要有一个目标,这样大家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话是 没错,但当销量不仅仅是个目标,而是作为考核项目之一时,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以这次的骗补风波为例,某企业牵涉骗补,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地政府要在短时 间内完成其申报示范城市时定下的目标。

对于我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国家这件事,笔者从未感到过骄傲,因为这只是“大干快上”的结果,是完完全全的政府行为。

对于骗补、谋补,惩罚相应的企业是有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有关部门及时反思问题出在哪儿才是最重要的。必须指出的是,骗补、谋补的根源,绝不单纯是补贴政策没有制定好,而是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转变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

一个被提升至“战略性”地位的新兴产业,不是“赶英超美”的工具;一个被视作“战略性”重视的产业,不是各地方政绩簿上的精美装饰,更不是各地方财政、各汽车企业的摇钱树。

没有人一出生就会走,也不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会走,如果没有人教他,或者扶他走的人一直不放手,那么他这辈子可能都不会自己走。要想让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性”能力的新兴产业,就必须培养其自我造血的本领。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