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储能 正在路上

作者:本网记者语哲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1-06-07 浏览:

    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电力正在逐步改善传统的电网结构,为构建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电网提供能源。储能作为智能电网兼容绿色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电动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产业,正引领持续的投资热潮。而作为其核心动力的储能电池技术,亟待破发。

    我们或许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绿色生活:风电等绿色电力通过智能电网传输到工厂,为工厂生产持续供电。当您出门的时候,再开上一辆由绿色电力供电的电动汽车。当您在家的时候,由绿色能源为您提供生活电力。

    这是一个梦,但并不遥远。因为,作为这一系统关键环节之一的储能产业,正在路上,疾步向前。

    储能领域投资持续升温

    2011年第一季度,储能成为美国一季度清洁技术投资的第二大热点方向。该领域的投资总额较去年同期猛增671%,投资增长额达262.4百万美元,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投资方向。

    在中国市场,国内相继有普能、融科、中兴派能等新兴储能企业介入储能相关技术领域,并在储能技术国产化自主研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有英利、中环光伏、金风等越来越多的传统新能源企业进入储能各个技术领域;更有中广核、华电、神华、国电等能源巨头开始进行储能的技术方向考察;另外,ABB、GE、施耐德等海外资本也已经进入或正在寻求时机进入中国储能市场。

    同时,对于储能的投资,自2010年以来,各路资本已经闻风而动。硅谷清洁技术风投大师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北极光创投、青云创投等诸多风险投资公司掀起了对储能的投资热潮。以至于比尔•盖茨都对储能产生了兴趣,于前段时间宣布投资液态栅极电池公司Liquid Metal Battery。

    基于风电和光伏发电间歇性的特性,储能可消除发电波动,改善电力质量,打破风电和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和消纳的瓶颈。“市场对风电、光伏发电电能质量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兆瓦级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 德丰杰投资副总裁彭涛表示。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毋庸置疑,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这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都指向了同一项技术——储能技术。而储能为何一直以来未能得到长足发展,最大的原因或许还在技术方面。普能公司创始人俞振华认为当前储能产业发展主要是支撑技术不过关,无法告诉用户和政策制定者技术未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怎样的。“技术是支撑这个行业能往下走的关键点。”俞振华强调。

    全球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铅酸电池、镍系电池、锂系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等)和电磁储能(包括: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等几类。

    目前比较成熟的规模储能技术。第一要归属抽水储能技术,目前其技术成熟度比较高,其优点是规模大、寿命长、运行费用低,但是因其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条件限制而不能推广。再者就是钠硫电池,钠硫电池技术具有效率高、能量密度高的优点,目前,日本的NGK公司已经有200多兆瓦的商用销售。还有就是钒电池,已经在世界各地有了相关的项目示范经验。同时,飞轮储能、水平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锌溴电池、锌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钠氯电池、铁液流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头,但大多数电池技术都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或者是小试阶段,在多个实际项目中进行示范运营的电池技术还太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储能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体系,研发难度较大。二是由于大多数储能技术面临经济性不可行之难题,阻断了其正常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储能政策支撑力度较弱

    技术与政策和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当前,储能的应用市场不缺,单单我国三年之内就有可能形成上千亿美元的新能源储能市场。巨大的市场前景引发了储能领域的投资热潮,投资热推动了储能技术的进步。而储能技术和政策支撑到底谁前谁后?各方却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只有储能技术发展到其经济性在市场可接受的范畴之后,再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撑其加速发展?有人认为应先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各方向储能技术的进步?也或许正是由于第一方面的原因,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各方面支撑政策一直未明。仅仅是在国家“863”、“973”等科研项目中对储能有所有体现。

    而反观在储能领域起步较早的美国,以2009年为例:2009年上半年,美国政府拨款20亿美元用于支持包括大规模储能在内的电池技术研发;8月5日,拨款24亿美元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其中有一部分经费用于车用动力储能电池的开发;10月27日,在美国能源部制定的关于智能电网资助计划中,安排的储能技术项目超过了其他所有项目,达19个,资金支持力度也最大;11月,美国能源部又拨款2亿美元支持规模化储能技术的研发。

    美国加州甚至专门出台了著名的储能支持法案:2514号法案。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建议:“应借鉴美国和日本对储能技术的经费支持政策,加大对有竞争力的经济性、安全性、市场性好的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而中国的储能产业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今年三月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一章第三节“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中明确指出: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这是“储能”二字在国家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中首次出现。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