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正在酝酿一场重大变革。
9月8日,财政部在其官网上通报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结果,其中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贵州万达以及河南少林共五家客车企业被点名。苏州金龙以5.2亿元的违规补贴资金高居首位。同在苏州的另一家车企吉姆西则因恶意骗补情节严重,被取消了整车生产资质。
今年1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由此一场席卷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清查风暴正式开启。
然而据悉本应在今年4月底公布的骗补名单,却一直迟迟未能面世。彼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由于本次调查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当中很多企业的情况都较为复杂,因此该名单一直难以面世。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称,本次骗补名单的出台对企业来说有着一定的震慑作用,尤其是客车企业,今后的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且据其推测,后续的骗补名单或许会在今后两个月内陆续推出,届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洗牌。
事实上,就在该名单出来后的一天,网络上一份名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的名单在汽车行业和媒体圈广为流传。尽管在该名单出来后已经有相关企业出面澄清,加上国家相关部委也没有发表任何声明承认该名单的真实性,但新能源骗补一事可谓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政部公布这一份官方名单的前一天,大众汽车与江淮汽车联合签署了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正意欲联手在中国市场设立首家新能源合资企业。
在整改和变革持续碰撞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终将会呈现出怎样的一副格局,让人期待。
客车再次成“主角”
根据财政部于9月8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来看,今年财政部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状态。
而在这份“骗补名单”中,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贵州万达以及河南少林共五家客车企业成为被公开点名批评的典型案例。
其中,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不仅被取消,同时,其整车生产资质也被工信部取消。
另据财政部披露的数字,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以及河南少林客车在2015年分别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5574万元、9810万元、7560万元。初步合算,也即是在2015年,5家典型案例车企通过各种方式骗取的财政补贴总额,高达10.1亿元。
在8月份,中国海外电力投资的两个代表性项目先后折戟。先有英国新任女首相特里莎˙梅搁置了造价高达180亿英镑,号称“史上最贵核电站”的欣克利角(Hinkleypoint)核电项目,后有澳大利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长江基建和中国国家电网收购高达100亿澳元的Ausgrid50.4%的股份。
9月26日,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三家电力央企称考虑竞购OriginEnergy(澳大利亚起源能源公司)资产。协鑫风能、金风科技据称也考虑竞购。该出售资产为OriginEnergy系列资产出售之一的StockyardHill风电场(总发电装机容量450兆瓦)。
据了解,中国广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有中广核电力、中广核矿业、中广核美亚;中国大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有大唐发电、桂冠电力、华银电力;中国国电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有长源电力、国电电力。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则有A股金风科技、H股金风科技。
资料显示,出售风电场的Origin Energy是一间综合能源供应商,进行油气勘探与生产,发电与能源零售,拥有员工约6000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太平洋地区向三百万居民及商业客户提供煤气和电力。转播到腾讯微博
澳大利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8月11日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计划禁止中国的竞标者租赁澳大利亚电力分销商澳洲电网(Ausgrid)。
据悉,澳洲电网(Ausgrid)共有两个竞标者,分别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这起收购案涉及澳洲电网50.4%的股权,估价金额超过100亿澳元(约74.7亿美元),为期99年。中国学者周世俭表示,电网项目根本不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可能性,澳方这么做可能是鸡蛋里挑骨头。此项并购在上周五(9月23日)有了新的进展,澳洲两家最大的养老基金IFMInvestors和AustralianSuper发出主动收购要约,拟收购Ausgrid50.4%的股权。
据了解,澳洲电网Ausgrid是一家国有电力公司。作为澳洲人口最多的地区,新南威尔士州拥有3家电力公司,澳洲电网是其中最大的一家电力分销商。目前,澳洲电网每年为超过160万个家庭和企业供电,供电范围覆盖了悉尼、中央海岸等地区。中企收购澳洲电力资产由来已久,但收购Ausgrid被拒,连商务部也出来表态:对此高度关注。2015年年底,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以30亿澳元收购总发电装机容量超过900兆瓦的PacificHydro100%股权。其旗下的上海电力随即以3亿澳元完成了对106.8兆瓦Taralga风电项目的收购。此外,世界最大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在成功运作19.5兆瓦MortonsLane项目后,其获得了165.5兆瓦的GullenRange风电项目,金风科技目前正在建设新南威尔士州最大在建风电项目WhiteRock,等等。
日本三井集团旗下清洁能源公司已经完成建设的106.6兆瓦BaldHills风电项目,近日展开了出售50%股权的市场招标。亦将获得中资电力公司的关注。此外,至少还有总装机容量不低于400兆瓦的数个风电项目,目前处于保密商谈阶段,据悉,都或有中资企业参与、或由中资企业主导。
此次五大中企能否成功竞购OriginEnergy的风电场资产,是否会遭到澳大利亚相关部门的再次阻拦,目前还没有相关进展的消息。
记者就此事向江淮汽车方面求证,对方表示目前公司并没有收到处罚通知,但在那表中的233辆标识不符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指2014年上报,并原定于2015年拿补贴的那些车型,当时由于产品升级,当初江淮iev4升级成iev5,时间差导致了标示不符,并不存在恶意骗补一事。同时也称一切以国家公布的为准,不作过多评论。
9月9日,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也在其官网发表了《关于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核查部分媒体报道失实的声明》,称宇通不存在任何“标实不符”的情况,也从未接到任何处罚通知,请相关媒体及行业人士勿信谣传谣,一切以国家正规渠道公布的官方信息为准。
崔东树分析称,像江淮等属于报表的公式错误,不影响补贴的数量,但也列入骗补的概念,实属范围被扩大。此外,该汇总表的信息是有问题的,并没有体现实际的状态,对乘用车企业伤害较大。
还有类似关联交易闲置的问题,之前企业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立分时租赁公司去进行推广,例如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以及上汽集团旗下有evcard和e享天开等,都是分时租赁公司。
崔东树分析称,有些乘用车企业的租赁运营需要手续和配套设施的逐步齐备,因此不能简单划分为闲置。类似吉利、众泰、上汽等的租赁等模式,也是国家目前所推动的汽车共享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说,本次骗补的重灾区应该还是围绕在客车这一块,面向私人消费者的乘用车企业要骗补还是比较困难的。本次名单公布后,一些客车企业的生存情况可能会面临不少的危机。”东软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资深咨询顾问张翔博士对记者表示。
有媒体报道称,处罚金额最大的苏州金龙此前流出的一份内部会议摘要显示,公司接下来将采取高管降薪30%、职能部门不引进新人、车间工人洗衣费取消等措施,自行挽回此次受罚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虽然苏州金龙对此并没有公开回应,但可以预见的是,本次2.6亿元的罚款对于去年净利润才4.81亿元的苏州金龙来说,已占到近半的比例,加上其1683辆问题新能源汽车的5.19亿元补贴将无法获得,公司今年的运营业绩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审核和发放进一步收紧的情况下,客车行业正受到不少的冲击。最近中通客车违规抛售股票一事正是该方面的反映。
资料显示,2015年中通客车共销售新能源客车10498辆,较2014年增长高达356%,同时其2015年收到的补贴超过12亿元人民币。
然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骗补核查的力度加大,中通客车2016年的业绩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中通客车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应收国家补贴款项超过40亿元人民币,而国家延迟发放补贴,亦势必造成中通客车资金吃紧,迫使公司不得不违规抛售股票以缓解资金压力。
事实上,根据去年4月29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6米及以下客车按照标准车0.2倍给予补助;6米<车长≤8米客车按照标准车0.5倍给予补助;8米<车长≤10米客车按照标准车0.8倍给予补助;12米以上、双层客车按照标准车1.2倍给予补助。
崔东树表示,此次的补贴更为合理,尤其是轻客类的补贴缩减说明政府很了解实际状态和政策的漏洞。
下个风险
在新能源汽车骗补一事之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上而下正在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可谓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元年,同时也是基础设施规模化发展的一个元年。
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仍是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的一处薄弱环节,随着去年充电桩国标的出台,该行业也将在今年迎来新一轮爆发。为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如何避免在充电桩建设上重蹈覆辙,将是行业发展面对的下一个难题。
“充电桩行业分为生产制造和运营两端,而现在的补贴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逻辑一致,也是补充在充电桩的设备建设上。但是从目前来看,骗补的风险不大。”贾雪峰对记者称,一来充电桩建设的补贴获取周期长,各地的地方配套政策出台时间不一致,有些地方还没有落地,而新能源汽车的骗补事件在2015年年底、2016年年初就开始发酵,虽然现在另外一只靴子才落地,但骗补事件之后国家监管部门的动作已经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对骗补行为会严格查处。
“再者,国家能源局和发改委今年年初以来已经规范了充电桩建设的备案和补贴流程,同时也在开展安全检查,加上行业互联互通的推进,运营平台上获取市场上充电桩使用效率的信息情况越来越容易,使用状况也越来越透明,使用状况关系到充电运营企业的盈利,企业自己也会关注。”贾雪峰表示。
张翔对记者表示,得益于前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目前全国已经发展起来300多家充电桩企业。“但是这当中具备一定规模、而且技术比较领先的大概有二三十家。”他说道。
虽然自今年1月1日起,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京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但张翔表示,“这一标准仅是推荐性标准,并不是强制性标准,因此标准不统一导致无法充电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充电桩运营商众多,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建设充电桩的过程中,各大运营商各自为政,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支付体系。这些都是该行业目前的痛点所在。
贾雪峰认为,新能源产业本来在中国就是政策依赖性极强的行业,说政策依赖性强,并不是认同高补贴,而是说,目前这个行业还不是市场机制驱动发展起来的市场,而是政策补贴强刺激起来的,不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机制,加上行业还在发展早期,技术和商业模式都不成熟,消费端市场仍有一定的培育期。在这种情况下,骗补事件实际上会打击消费者对电动汽车这一产品和产业的信心,也会影响投资者对行业企业的整体评价。
另一方面,崔东树也表示这次的骗补风潮体现的有牌无车实际是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而协同,甚至是鼓励企业作假上牌谋取地方政绩,因此应该慎重搞这样的公共领域示范运行,把有限的财力放到更有价值的地方。为此,他建议除了加大乘用车私人市场的推广外,减少地方补贴干扰以及坚持发展经济型电动车都是很好的渠道。
“作为充电运营企业,我们希望补贴的政策能够转向使用端,根据充电使用的效率来给消费者补贴,补贴车主充电电费的行为实际上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其实也可以理解是给充电运营企业的补贴。同时,我们希望国家对充电桩行业的政策能够更进一步,比如规定基础的充电电价,放开服务费,让运营商去竞争服务,市场会实现动态平衡,最终还是车主获益,才能从根本上刺激电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贾雪峰说道。